楊承榮那跋扈至極的文書,很快便被送入朱有容的面前,一看到這封文書,朱有容的心中,先是大怒,隨后卻是神色大變。
眼下牙軍剛剛動蕩,還沒穩定下來,而經略軍也重新組建不久,若是和楊承榮開戰,朱有容其實并不太樂觀。
在和心腹部下商議良久,最后,朱有容還是暫且同意楊承榮求賞的請求,但是朱有容也很清楚,這個求賞,很大可能,只是楊承榮試探而已。
不過,眼下他缺的就是時間,能拖住楊承榮多久,就拖多久,隨后,朱有容先是假意派人前往薊州,以賞賜錢帛數量為借口,試圖拖延住楊承榮。
而另一邊,朱有容卻是加緊整頓牙軍,以及經略軍,幽州,一直以來,皆是大鎮,民風彪悍,軍力強盛,在幽州,只要能真正坐穩節度使的人,那他就可以調動十余萬大軍。
不提那些守城,維護治安的州兵,單是有名有字的軍號,幽州便有九個之多,守幽州的經略軍,守昌平的防御軍,守燕樂的納降軍,懷戎的清夷軍,薊州的靜塞軍,檀州的威武軍,以及在南面莫州防御義昌,義武,成德的唐興軍,渤海軍,雄武軍。
而論兵力,駐幽州的經略軍數量最多,有一萬五千甲軍,而納降軍,靜塞軍,唐興軍,渤海軍,雄武軍,馬步軍數量,皆是一萬余人。
昌平的防御軍和檀州的威武軍,數量皆是八千人,只有清夷軍的數量算是最少的,只有六千人。
朱有容不僅在加緊整頓牙軍和經略軍,另一方面,除了防御南面的唐興,渤海,雄武三軍外,其余各軍州的刺史,軍使,朱有容都派人聯絡了。
不過,就在朱有容和楊承榮雙方信使來回奔波時,楊承榮討賞一事,已經在幽州鎮內,各州之間傳開了。
此時的幽州鎮內,陷入了一片詭異的平靜中,正所謂,前車之鑒,從張允伸后,幾乎每一任節帥都坐不長久,張簡會就干了幾個月,張公素位置坐的長些,但也才兩三年的功夫。
而后來的李茂勛更是只當了一天,現在的朱有容,在位時間也不長,但是按照這幾年的慣例,只要有軍將起兵,那么在位的節度使就要換人了。
隨著時間的推移,朱有容人心未附的弊端也就愈發明顯,讓其感到灰心的是,各州刺史,軍使,對即將到來的奪位之戰,皆是持坐山觀虎斗的態度,既不支持,也不反對。
這年頭的軍頭就是這么奇怪,就這么死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,要是有外鎮入侵,這些軍頭都會豁出力氣,共擊強敵,可若是奉旨出外,沒有厚賞,十成的實力,恐怕只能發揮出一二成。
而節帥奪位,亦是同理,對這些軍頭而言,他們更進一步,只有節度使之位,就算當上節度使,那也未必就是好事。
遍觀天下節鎮,不,就是當當只看幽州一鎮,上百年了,就一個張允伸活的最久,在位時間最長,可即便如此,張允伸依然無法將節帥之位,安然的傳給張簡會。
因此,各州的軍頭,對新任節帥朱有容的調令,一個個皆是推脫,或言軍心不穩,或言奚人有所異動,或言整肅軍伍,尚需時日,再敷衍些的,直接推說自己身體不適,不能領軍。
究其原因,便是朱有容驟然為帥,其威望不足所至,當然,若是此次楊承榮舉事,朱有容一戰而梟其首,則其威望必然大增,盧龍節度使之位也就坐穩了,
九月底,朱有容的調令抵達懷戎,依朱有容之令,清夷軍馬步軍六千,另雄平都兩千余軍卒一并調用,皆暫歸清夷軍使李懷宣節制,大軍先行移防至廣平。
而這份調令,也讓李懷宣和陳從進心頭明白,楊承榮起兵,已經是箭在弦上,不得不發了。
因此,調令一到,李懷宣當即尋來陳從進商議對策,一見面,李懷宣當即道:“從進,依你之見,朱有容調兵,是否應召?”
陳從進聞言,并未回答這個問題,而是反問道:“出兵有何益?不出兵,又有何弊?”
朱有容把陳從進當賊一樣防著,陳從進對其也是觀感不佳,但是陳從進此時也摸不準,若是楊承榮上位,對自己,是利還是弊。
李懷宣微微一笑,道:“出兵,便是押注朱有容,若其勝,或有賞賜,若是不出兵,坐山觀虎斗,亦或是勝者已現后,再出兵,則穩坐釣魚臺,誰勝,誰敗于我等何干!”
挺而走險,那是無路可走時,亡命之徒的選擇,陳從進如今已是媯州刺史,去幫朱有容,陳從進是半點興致都沒,朱有容今年清夷軍和雄平都的賞賜,軍餉都停了,就算朱有容贏了,對陳從進還能壞到哪去。
于是,陳從進直言道:“既然如此,那便再等等吧,且看著楊承榮和朱有容二人,誰更勝一籌。”
李懷宣聽后,滿意的笑了笑,他就擔心陳從進現在沉不住氣,又想來一場火中取栗的壯舉來,當知此一時彼一時也。
這時,李懷宣忽然問道:“那依從進之見,楊朱二人,誰可勝出?”
“戰陣之上,誰能言必勝,況且,兩個軍頭,誰勝誰敗,都是一個鳥樣!”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
或許是雙方談崩了,亦或是楊承榮看破了朱有容的緩兵之計,又或者是各州的軍頭反應,給了楊承榮信心。
十月十六日,楊承榮于薊州誓師起兵,廣發檄文,言朱有容:“暴虐害民,其惡之罪,罄竹難書,今舉義旗,興義師,誓除奸賊,以解民之倒懸。”
罵完口水話后,楊承榮整合軍伍,于次日,率軍直逼幽州而來,楊承榮此番所率主力是靜塞軍。
不過,一些州縣郡兵,覺得楊承榮討朱有容之戰,勝算極高,因此踴躍參軍,而楊承榮悉數納下,并對眾人言:“他日富貴,必共享之。”
靜塞軍一萬兵力,另得州兵千余人,楊承榮下令,廣造軍旗,以示軍威之盛,楊承榮號稱精銳甲軍三萬眾,入幽州,討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