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回大地,冰雪消融。當冬日的寒意被溫暖的陽光驅散,遼東這片土地再次煥發出勃勃生機。然而,周明的心中,始終懸著一把看不見的達摩克利斯之劍——糧食危機。漢末亂世,天災**不斷,饑荒是比戰亂更可怕的殺手。袁紹、曹操等諸侯,皆曾因糧草不濟而陷入困境。周明深知,即便遼東如今物阜民豐,也必須為未來的不確定性做好萬全準備。
“民以食為天,此乃顛撲不破之理。”周明站在遼東的試驗田邊,看著剛剛冒出新綠的麥苗,眉頭微蹙。他身旁,民部主官正匯報著今年春耕的進展。
“公子所言甚是。遼東百姓今歲皆得飽食,來年收成亦可期。只是……公子為何常有憂色?”民部主官不解。在他們看來,遼東的糧食儲備已是天下之最,何須憂慮?
周明沒有直接回答,而是反問道:“諸位可知,若遇大旱之年,麥粟無收,百姓何以為繼?”
此言一出,在場官員皆是臉色一變。大漢立國以來,旱災水災頻繁,每一次都伴隨著餓殍遍野,易子而食的慘狀。那是他們刻骨銘心的恐懼。
“公子難道有應對之法?”民部主官急切地問道。
周明轉身,目光堅定:“有!那就是讓我們的餐桌,不再僅僅依靠麥粟!”
在周明的規劃中,引入高產、耐旱的作物,是應對未來糧食危機的核心策略。他想到的首選便是高粱。高粱耐旱、耐瘠薄,且產量相對穩定,即便在惡劣氣候下也能有所收成。雖然口感不如小麥細膩,但作為口糧補充和釀酒原料,其戰略意義不言而喻。
“我欲在遼東大范圍試種一種名為‘高粱’的新作物。”周明在一次核心會議上宣布,“此物莖稈粗壯,穗大粒飽,尤為耐旱,且對土地要求不高。便是貧瘠之地,亦可生長。其粒可食,其莖可為薪柴,亦可釀酒,可謂全身是寶!”
此言一出,眾官員和農官皆是議論紛紛。
“高粱?聞所未聞啊!”
“公子竟從何處尋來此等異種?”
鐵山師傅作為工坊總管,也對農事有所了解,他疑惑道:“公子,天下之谷物,多有定數。此等‘高粱’,真有公子所言那般神奇?”他心中盤算著,要是產量真高,那對釀酒作坊來說,可真是福音啊!
周明神秘一笑:“此乃我遍尋古籍,偶得之方。萬物生長,皆有其道。此高粱,便是適應北方干旱之地的天賜之物!”他當然不能說這是從墨子芯片的數據庫里找出來的,只能用“古籍”和“天賜”來糊弄。
【宿主,請注意您的言辭。將現代農業科技說成“天賜”,有誤導性。】墨子芯片在周明腦海里“吐槽”。
“【行了行了,你懂什么?這叫‘玄學包裝’!不包裝一下,古人怎么會相信我這個年輕人能拿出這種跨時代的作物?】”周明在心里翻了個白眼。
引種高粱的工作很快便在周明的親自指導下展開。他深知,早期的高粱品種口感粗糙,百姓接受度可能不高。因此,他首先在試驗田進行小范圍的試種,并通過墨子芯片的農業知識,對種植方式、水肥管理、病蟲害防治等方面進行優化。
“高粱雖耐旱,但初生之時,仍需精細管理。澆水要看時節,不可澇,亦不可旱。施肥要均勻,不可偏頗。”周明親自下到田埂,向農官們講解著種植要點。他甚至要求農官們記錄下每一株高粱的生長數據,從播種到收割,事無巨細。
這項工作,需要大量的耐心和嚴謹的科學態度。在遼東農官的配合下,高粱的試種初見成效。當第一批高粱成熟時,那沉甸甸的穗頭,飽滿的籽粒,讓所有人都驚嘆不已。
“公子,這高粱……當真如公子所言,產量驚人啊!”農官們看著堆積如山的高粱籽粒,眼中充滿了不可思議。
雖然高粱的口感粗糙,初嘗之下百姓有些不適應,但周明很快便引導他們將其磨成粉,與麥粉混合制作餅子,或者用來釀造更為廉價的“暢飲歡”。這種混合食用的方式,既保證了百姓的口感,又豐富了他們的餐桌。
除了高粱,周明還積極嘗試引進和種植其他有潛力的農作物,以實現遼東農業的多樣化發展。他利用墨子芯片的知識,識別并改良了一些本地的野生植物,使其具有更高的食用價值。
比如,他鼓勵百姓種植一些耐寒的根莖類蔬菜,如蕪菁、蘿卜等,這些作物不僅可以在冬季儲存,補充維生素,還能在青黃不接的時候,作為重要的食物來源。
“這蘿卜,生食清脆,熟食甘甜,炒菜燉湯皆可。還能腌制儲存,以備冬日之需。”周明向百姓們介紹著這些常見的蔬菜,并教授他們科學的種植和儲存方法。
在周明的推動下,遼東的田地里,不再是單一的麥粟,而是呈現出欣欣向榮的多樣性。高粱、小麥、大豆、各種蔬菜,乃至一些在后世常見的雜糧,都在遼東的土地上生根發芽。
這種多樣化的種植策略,不僅提高了遼東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,也極大地豐富了百姓的餐桌。
“以前俺家一年到頭,除了麥子就是粟米,嘴里都淡出鳥來了。如今好了,有高粱餅子,有蘿卜菜,還有公子釀的‘暢飲歡’,這日子,比地主老財還舒坦!”一位老農在田埂上,一邊掰著玉米(當然,是周明暗中培養的早期玉米品種,尚未大范圍推廣),一邊樂呵呵地說道。
這種對百姓餐桌的關注,體現了周明治下“草根逆襲”的特征。他不僅要讓百姓吃飽,更要讓他們吃好,吃得有滋有味。這與那些只顧征伐、不恤民力的諸侯形成了鮮明對比。
蔡琰在視察農田時,看到百姓們臉上洋溢的滿足笑容,心中感慨萬千。她知道,這不僅僅是食物的豐富,更是生活的希望。周明用最樸素的方式,逆轉了亂世的悲劇,為百姓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幸福。她不禁想起了高順的沉厚,他默默耕耘,只為追隨明主,周明對百姓的這份深沉關懷,正是賢臣們所追求的“仁”。
周明深知,糧食,不僅是百姓的命脈,更是他未來爭奪天下重要的權謀基石。擁有充足而多樣化的糧食儲備,意味著他可以:
穩定民心:確保百姓在任何時候都能有飯吃,這比任何軍隊都更能鞏固統治。
發展經濟:多余的糧食可以作為商品進行貿易,換取遼東所需物資。
支持軍事:充足的糧草是軍隊的生命線,有了高產作物,他才能養活更多的軍隊,支持更長時間的戰爭。
吸引流民:天下大亂,饑民遍野,遼東的富足和安定,將成為吸引流民的巨大磁石,為遼東提供源源不斷的勞動力和兵源。
公孫康和袁紹這些諸侯,或許還在為軍糧短缺而頭疼,亦或是被一場小小的旱災就搞得民怨沸騰。但周明卻已用他的“科學種田”理念,為遼東構筑起了一道堅不可摧的糧食防線。
“【宿主,農業發展進度已達中級水平,可解鎖更多高效農具及作物改良技術。】”墨子芯片在周明腦海中提示。
“【很好。】”周明心中暗喜,他知道,這意味著他可以在農業領域取得更大的突破。高粱只是開始,未來還有更多改變這個世界的作物,等待著被引入遼東。
周明看著遠方,冬日的陽光透過云層,灑在遼東的廣袤土地上。他仿佛看到了未來,一片金色的麥浪,一片片豐收的景象,那是遼東崛起的根基,也是他一統天下的底氣。在亂世之中,能夠讓百姓吃飽飯,穿暖衣,不生病,這本身就是最強大的“爽點”,也是他區別于其他所有諸侯的獨特之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