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風呼嘯,大雪封路。當整個中原大地被冰雪覆蓋,疾病與饑餓如同餓狼般吞噬著無數生命時,遼東卻在周明的精心經營下,展現出截然不同的生機與活力。火炕的溫暖,沼氣爐的清潔,已然讓百姓們在寒冬中找到了安居樂業的理由。然而,周明的“科學”改造之路,遠未止步于此。
他深知,一個文明的基石,不僅在于衣食住行,更在于健康與衛生。在古代,糞便隨處可見,垃圾隨意傾倒,飲水安全更是奢談。這些看似不起眼的細節,卻是疾病傳播的溫床。尤其是在瘟疫剛剛過去,百姓對“微蟲”的概念仍處于懵懂階段之時,改善公共衛生環境,無疑是鞏固防疫成果、提升民生福祉的關鍵一步。
“民生,是立國之本。而衛生,是民生之基。”周明站在遼東縣城的一處高臺上,俯瞰著下方規劃整齊的民居。他的目光,卻不自覺地落在了那些散落在屋舍周邊的簡易茅廁,以及更遠處那些隨意堆放的糞堆上。在古代,這種景象再尋常不過,但在周明眼中,它們卻是潛在的污染源。
“公子,如今火炕與沼氣爐已然普及,百姓們都能溫暖過冬。醫館的病患也大大減少,當真是公子之大功德!”蔡琰伴隨在一旁,輕聲贊嘆道。她今日穿著一件素雅的冬衣,在這蒼茫雪景中,更顯出塵脫俗。她溫柔的眼中,是對周明發自內心的敬佩。
周明微微頷首,目光卻依然落在那些不甚理想的衛生區域。他知道,這只是第一步。
“琰兒,你可知,冬季雖冷,但若衛生不佳,即便無瘟疫,亦有諸多疫病滋生?”周明問道。
蔡琰沉思片刻,答道:“公子所言甚是。醫館記錄中,每逢春日解凍,或夏季濕熱,便有痢疾、腹瀉等病癥頻發,公子曾言,亦是與‘微蟲’有關,或食入不潔,或飲水不凈。只是……這解決之法,非人力可及也。”在她的認知里,這些都是季節性的“天災”。
周明嘴角微勾,眼中閃過一絲自信的光芒。他要讓蔡琰看到,何為“人力可及”。
“人力可及!”周明語氣堅定,“我欲在遼東全境,推廣簡易的公共廁所和化糞池!徹底改變百姓如廁隨意、糞便污染的陋習!”
蔡琰聞言,先是一怔,隨即露出了一絲困惑。公共廁所?這并非新鮮事物,一些大城也有簡陋的公廁,但多半污穢不堪。至于“化糞池”,她更是聞所未聞。
“公子……這……這如何才能改變百姓的習慣?”蔡琰擔憂地問道,“畢竟,如廁乃是私密之事,百姓多在自家附近隨意解決,或挖坑掩埋。要讓他們前往公共場所,恐有不便……”
周明微微一笑:“所以,我們要讓這公共廁所,變得方便、清潔、且‘科學’!”
廁所革命:從簡易到文明的跨越
周明將“廁所革命”提上了議事日程。他召集了鐵山、民部官員、以及張寧等醫館骨干,詳細闡述了他的計劃。
“目前的茅廁,無論是百姓家中的,還是路邊的,大多簡陋不堪,糞便直接暴露在外,或堆積如山。”周明用木炭在板上畫出示意圖,“這不僅臭氣熏天,滋生蚊蠅,更是‘微蟲’傳播的溫床!我欲修建的,是具備化糞池功能的公共廁所!”
他詳細解釋了化糞池的原理:將糞便排入地下密閉的三格化糞池,通過厭氧發酵,使糞便中的有害物質分解,病菌死亡,同時還能產生可燃的沼氣。經過處理的糞水,甚至可以作為優質農家肥,肥田不傷苗。
“這……這豈非又與那‘神屁爐’相連?”鐵山師傅一聽“發酵”和“沼氣”,立刻瞪大了眼睛,眼中滿是恍然大悟和一絲興奮。
“正是!”周明贊許地看了鐵山一眼,“化糞池便是‘神屁爐’的源頭之一!我們收集的糞便,通過化糞池發酵,一部分氣體可引入沼氣爐供百姓使用,另一部分沼液則可用于農田施肥,真正做到‘變廢為寶,循環利用’!”
民部官員們聽得目瞪口呆。這周公子,總能從最污穢之處,變出最神奇的寶藏!這不僅解決了衛生問題,還解決了燃料和肥料問題,一舉多得!
但推廣起來,仍然面臨挑戰。
“公子,要讓百姓都去公共廁所,恐怕不易。尤其是一些村落,百姓習慣了隨地解決,或只在自家后院挖個坑。”民部主官提出了擔憂。
周明早有預料。他知道改變根深蒂固的習慣需要時間和引導。
“所以,我們的公共廁所,必須滿足三個條件:方便可及、清潔衛生、且具有引導性!”周明強調。
他親自設計了公共廁所的簡易結構圖:
位置選擇:選擇在村落中心,或人流密集處,確保百姓能方便抵達,且遠離水源地。
結構設計:采用磚石結構,屋頂設有通風口,內部設立隔間,保障**。最重要的是,每個隔間下方都連接到統一的地下化糞池。
清潔維護:安排專人定期清理,并用周明配制的簡易消毒液(草木灰水、石灰水等)進行日常清潔,確保廁所無異味,地面干凈。
宣傳教育:由張寧帶領醫館人員和學堂宣講隊,在每個新建的公共廁所旁,張貼醒目的告示,圖文并茂地解釋“微蟲”如何通過糞便傳播疾病,以及使用公共廁所和洗手的重要性。
“洗手!如廁后必須洗手!”周明特別強調,“這比什么符水都管用!我們要在每個廁所旁,設置水缸和草木灰(簡易皂角)供百姓洗手!”
張寧聽得心潮澎湃。她以前也知道衛生重要,但從未能像周明這樣,從源頭上去解決問題。這不僅是醫學,更是社會治理的藝術!她的眼中,閃爍著敬佩與學習的光芒。她曾以為自己對醫術和百姓疾苦的理解已很深,但在周明面前,她總能發現自己知識體系的“漏洞”。
“廁所外交”與百姓的轉變
遼東的“廁所革命”開始了。
起初,確實遇到了不少阻力。尤其是一些上了年紀的老人,覺得去公共廁所“不自在”,不如自家后院方便。甚至有調皮的孩子,會悄悄躲開,跑到角落里解決。
“老李頭,你家的糞便,若是隨意傾倒,那里的‘壞微蟲’可是會飛出來,鉆進你飯碗里的!還會跟著雨水流進河里,讓你喝的水都帶毒!”張寧帶領宣講隊,挨家挨戶地進行宣傳教育,苦口婆心地解釋“微蟲”傳播的危害。
她還專門制作了圖畫,一邊是污水橫流、蒼蠅滿天的場景,配上生病、死人的圖樣;另一邊是干凈整潔的公共廁所,人們洗著手,配上健康、快樂的圖樣。直觀的對比,給百姓帶來了極大的視覺沖擊。
“哎喲喂!真有這么邪乎?”一個平時習慣隨地解決的老漢,看著圖畫,嚇得直拍大腿。
“當然!周公子說了,眼不見為凈,但微蟲可不會因為你看不到它就消失!它會鉆到你身體里,讓你生病!”一個識字的年輕人,在學堂里學到了“微蟲論”,此刻也作為志愿者,幫助宣講。
在軍民齊心協力的建設下,一座座磚石結構的公共廁所,帶著周明獨特的設計理念,如同雨后春筍般在遼東的村落和城鎮中拔地而起。它們不再是簡陋的茅房,而是通風良好、設有隔間、且每天都有專人打掃的公共設施。廁所旁的水缸和皂角(草木灰),也提醒著百姓如廁后洗手。
最讓百姓感到神奇的,是這些廁所下面連接的化糞池。每當農忙時節,民部會派人打開化糞池的出口,將經過發酵的“沼液”抽出來,送到田間地頭。
“這沼液肥力真足啊!比一般的糞水強多了,而且沒有臭味!”農民們發現,用沼液澆灌的莊稼,長勢格外喜人,產量也有所提升。他們親眼見證了“污穢”變“寶藏”的神奇過程。
而隨著沼氣爐的普及,化糞池產生的沼氣也源源不斷地輸送到百姓家中,成為他們做飯取暖的免費燃料。
“這下可好!以前冬天要四處找柴火,如今只管把家里的糞便倒進池子里,就有火燒,就有肥用!周公子真是活神仙啊!”百姓們口口相傳,對周明的感激之情,無以復加。
衛生習慣的初步建立與深遠影響
隨著公共廁所和化糞池的普及,遼東的鄉村衛生環境得到了顯著改善。
過去,村落中隨處可見的糞便和垃圾堆,如今已基本消失。空氣中不再彌漫著刺鼻的臭味,取而代之的是泥土與植物的清新。蚊蠅等害蟲,由于失去了滋生繁殖的場所,數量也大大減少。
最直接的影響,體現在醫館的數據上。張寧發現,除了冬季疾病大幅下降外,春夏季節常見的腸道疾病、痢疾等,也出現了明顯的下降趨勢。這正是周明所預期的結果。
“公子,醫館記錄顯示,自推廣公共廁所以來,百姓中患腹瀉、痢疾者,較往年同期減少了近五成!”張寧拿著最新的報告,欣喜地向周明匯報。她的眼神中充滿了求知欲,對周明的知識體系越發好奇。
周明微微頷首:“這便是從根源上截斷了‘微蟲’的傳播途徑。百姓有了干凈的水源,規范的如廁之地,健康的身體自然水到渠成。”
他深知,改變一個時代的生活習慣和思想觀念,并非一朝一夕之功。但遼東的百姓,已經在他的引導下,邁出了至關重要的第一步。他們開始認識到衛生的重要性,開始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。這不僅是身體上的健康,更是精神上的進步。
“我們不只改善了他們的生存環境,更改變了他們的生存理念。”周明心想,“這才是真正的‘種田’,是比開疆拓土更深遠的征服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