遼東的冬日,因火炕的溫暖和沼氣爐的普及而顯得格外不同。百姓們告別了嚴寒與疾病的威脅,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安康與富足。然而,周明深知,這些技術的推廣,并非一蹴而就,更不能止步于此。他要將遼東打造成一個科技驅動、人才輩出的理想之地,而這,需要系統化的教育與傳承。
清晨,冬日的陽光透過薄霧,灑在遼東工坊區寬敞的“工匠學徒班”大院里。這里不再是往日鐵匠鋪的單一景象,而是劃分出了木工、泥瓦、鑄造、甚至簡易醫療器械制作等多個區域,各種工具擺放得井井有條,學徒們穿著統一的粗布工裝,個個精神抖擻,眼神里充滿了求知欲。
周明踱步其間,滿意地看著眼前這一切。他深知,人才,才是推動社會進步的核心動力。
“鐵山,今日學徒們可都到齊了?”周明轉向身旁精壯的鐵山師傅,這位昔日的鐵匠,如今已是遼東工坊的總負責人,不僅技術精湛,管理能力也日益成熟。
鐵山憨厚一笑,拱手道:“公子放心,一個不少!大伙兒都盼著公子和各位先生來授課呢!”他頓了頓,又補充道:“尤其是張寧醫女,她教授的那些‘解剖之術’和‘酒精之理’,更是讓那些學徒們入了迷,一個個都說,學醫比打鐵還有趣!”
周明聞言,嘴角微勾。這正是他想要的效果——讓知識充滿魅力,讓學習成為一種樂趣。
工匠學徒班:智慧的傳承
“工匠學徒班”,是周明在遼東建立的又一個創新機制。它打破了傳統手藝的師徒秘傳模式,改為集中教學,由遼東最頂尖的技術骨干——以鐵山為代表的工匠大師,和以張寧為代表的醫館精英——親自授課,培訓年輕一代掌握農具制造、建筑、基礎醫療等技術。
今日,正是周明親自為學徒們講授“結構力學基礎”的日子。他手持一根木棍,在沙盤上勾勒著橋梁和房屋的受力結構,深入淺出地講解著力學平衡、重心、應力等概念。
“你們看,建一座房子,絕非只是簡單地把磚石堆砌起來。”周明指著沙盤上的模型,“它要承受風雪的吹襲,承受居住者的重量,更要保證穩固不倒。這就需要我們理解力的作用,了解木材和磚石的承重極限。”
學徒們聽得聚精會神,不少人眼中流露出茅塞頓開的驚喜。他們曾是世人眼中地位低下的“匠人”,只知依照經驗行事。但在周明這里,他們的工作被賦予了“科學”的理論基礎,變得高深而有意義。
“周公子講得真透徹!以前只知道屋梁要粗,如今才明白,原來這粗細,也是有講究的!”一名年輕的木匠學徒感嘆道。
而在另一邊的“醫匠課堂”里,張寧正在教授學徒們如何制作和使用簡易的醫療器械。她面前擺放著木質的夾板、消毒后的麻布,以及一些用精鐵打造的、經過打磨的簡易手術刀具。
“諸位,醫者仁心,但要救人,除了醫術,還需要精良的器械。”張寧的聲音清脆而有力,帶著一種不容置疑的專業性,“這些器具,并非為了殺戮,而是為了救治。比如這夾板,能固定骨折的肢體,使其更快愈合。而這手術刀,在救治危重傷患時,能精準地切開病灶,取出毒物!”
她一邊講解,一邊示范如何用酒精對器械進行消毒,甚至還帶學徒們觀摩了對傷口進行清創縫合的過程。這些,在傳統醫者看來,是聞所未聞,甚至有些“血腥”的教學方式。但張寧卻毫不避諱,她要讓這些未來的醫匠,真正理解“微蟲”和“無菌”的重要性。
“張寧醫女,這……這酒精當真如此神奇?能讓那‘微蟲’懼怕,不敢靠近?”一名膽大的學徒好奇地問道。
張寧眼中閃過一絲笑意,她想起周明關于“酒精”的玩笑解釋——“這是專門對付壞微蟲的‘絕世神藥’!”她點頭道:“正是!酒精乃是‘微蟲’的克星!只要勤加消毒,便能讓傷口遠離病患。”
她甚至還讓學徒們在酒精燈下觀察肉眼不可見的灰塵,借此類比“微蟲”,讓他們對“無菌”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認識。
張寧的好奇心與知識的邊界
在教授這些基礎醫療技術時,張寧越來越頻繁地思考一個問題——周明究竟是從何處學到這些知識的?
她教授的這些看似簡單的技術,每一項都顛覆了她自幼所學的太平道理論,甚至超越了世間所有名醫的認知。無論是“微蟲論”,還是“酒精消毒”,亦或是那精確到尺寸的火炕煙道,都顯得無比系統和深邃。
“公子,您所授之學,聞所未聞,卻又如此精妙。究竟是何方高人所傳?”一日課后,張寧忍不住向周明請教。
周明正在書房中翻閱一份關于遼東水利工程的報告,聞言抬起頭,笑了笑。
“我所學,皆是自然之道,萬物之理。”周明故作高深地答道,“世間萬物,皆有其規律。只要用心觀察,勤加思考,便能洞悉其中奧秘。”
“可……”張寧秀眉微蹙,“世間讀書人,皆研習經史子集,少有深究萬物之理者。公子這等‘自然之道’,與我太平道所求‘天人合一’之境,又有何不同?”
周明放下報告,眼中閃過一絲不易察覺的深邃。他知道,張寧已經開始觸及他知識體系的核心。他不能直接告訴她關于現代科學的一切,那太過驚世駭俗。
“太平道求‘天人合一’,多從感悟入手,重視人與天地自然的和諧。而我所求之‘自然之道’,卻是從**‘解構’**入手,將萬物拆解至最細微之處,洞悉其運行之理。”周明用了一個他認為最能讓張寧理解的詞,“譬如這人體,你醫術再精湛,也只知其表。但我卻能知其內里經脈血肉之運行,甚至能看到那肉眼不可見的‘微蟲’如何作祟。”
他頓了頓,語氣變得有些飄渺:“我所知,乃是**‘格物致知’**,是窮盡萬物之理,而非僅僅感悟其表。這世上,有太多我們尚未發現的規律和力量。你頸項間的吊墜,便是其一。”
提到吊墜,張寧心中猛地一跳。她想起那吊墜與周明墨子芯片產生的微弱共鳴。這更加深了她對周明的神秘感。
“公子,你所學之廣博,遠超世間所有名士!”張寧由衷感嘆,她的眼神中,充滿了好奇與一絲狂熱,“張寧愿追隨公子,深入學習這‘格物致知’之道,為天下百姓謀福祉!”
周明笑了。他知道,張寧已經完全被他所“折服”。這位太平道圣女,正在一步步地,從迷信走向科學,從感悟走向理性。她不僅僅是他的得力助手,更是他未來傳播“科學”思想,改變這個時代的重要力量。
人才儲備:工業的萌芽
工匠學徒班的設立,不僅僅是為了解決眼前的技術普及問題,更是周明為遼東未來工業發展儲備人才的重要一步。他深知,要建立一個強大的工業體系,必須有大量具備基礎科學知識和實踐技能的工匠。
“公子,如今遼東的農具產量已能滿足所需,百姓手中的耕犁、鐮刀都比別處更為堅固鋒利。這多虧了公子改進的煉鐵之術和鐵山師傅的教導!”民部主官在報告中提到。
周明點頭。他利用墨子芯片的數據庫,對古代的冶煉技術進行了大幅優化,并指導鐵山建造了更高效率的煉鐵爐,提高了鐵的純度和產量。而工匠學徒班,則將這些技術標準化,培養出了一批批能獨立操作的熟練工匠。
除了農具,學徒們還學習了基礎的建筑技術,為遼東的大規模基建提供了人才保障。他們參與了公共廁所和化糞池的修建,也將在未來,投入到水利、道路乃至城池的建設中。
“今日之學徒,便是明日之棟梁。”周明常對鐵山說道,“他們不僅僅是手藝人,更是未來改變天下的力量。”
在他的設想中,這些學徒將是遼東工業的火種。他們掌握的技術,將不再是秘不外傳的家族手藝,而是公開共享的集體智慧。這種開放的學習模式,無疑將極大地加速遼東技術革新的速度。
在學徒班里,除了技術課程,周明還特別強調了紀律、協作和安全。他告訴學徒們,團隊的力量遠勝個人,而安全生產,則是每一個工匠的生命線。
“墨子芯片,掃描一下當前遼東工匠學徒班的整體技術掌握度。”周明在內心向墨子芯片下達指令。
【掃描完成。整體技術掌握度:基礎理論25%,實踐操作40%。較三個月前提升顯著。】墨子芯片冰冷的聲音傳來。
周明微微一笑。這數據,遠超他預期。看來,這些古人的學習能力,遠比想象的要強。他甚至能看到,在不遠的將來,這些學徒中,或許就會誕生出真正意義上的“工程師”和“科學家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