蜀州大學的清晨被粘稠的暑氣包裹著。蟬鳴撕扯著凝滯的空氣,聲嘶力竭,像某種絕望的警報。生物研究院主樓306階梯教室,頂部的日光燈管發出穩定而略顯蒼白的嗡鳴,冷氣奮力對抗著窗外涌入的熱浪。空氣中彌漫著粉筆灰、舊書頁和陳舊木制課桌的混合氣味。
裴凡生站在講臺上,身形挺拔如一株峭壁孤松。他穿著熨帖的淺灰色牛津紡襯衫,袖口一絲不茍地挽至小臂,露出線條緊實的手腕。鼻梁上的無框眼鏡反射著PPT投影的光,遮住了眼底深處那揮之不去的疲憊與冰冷。投影幕布上,復雜的分子結構式和地質剖面圖交錯呈現,標題是:《地質微生物在極端壓力環境下的適應性進化機制》。
“極端壓力,”他的聲音不高,卻清晰地穿透整個教室,帶著一種近乎金屬質感的冷靜,“不僅僅是物理意義上的高壓、高溫或低溫。它同樣包括化學毒害、輻射、甚至是我們尚未完全理解的、由特殊地質構造或能量場畸變引發的…非標環境應力(Non-standard Environmental Stress, NES)。”
粉筆在他指間發出輕微的摩擦聲,流暢地在黑板上勾勒出幾個關鍵點:
高壓誘導蛋白質折疊變構: 深海或深部地殼微生物的膜蛋白常擁有獨特的疏水核心結構域,能在數千個大氣壓下維持通道活性。其關鍵在于特定氨基酸序列形成的“壓力門控鉸鏈區”。
輻射損傷的分子修復網絡: 高能粒子(如深部巖石自然輻射)可造成DNA雙鏈斷裂。嗜輻射微生物進化出高效的RecA蛋白同源重組修復通路,輔以特殊的錯配修復酶(如MutS超家族變體)進行精準校正。
非標應力(NES)的適應性響應假說: 面對未知能量場畸變(如特定頻率的諧振波、局部強引力梯度或量子隧穿效應增強區域),微生物可能通過群體感應(Quorum Sensing)觸發保守的“生存核心基因”表達,犧牲部分個體以維持群體在混沌環境中的信息穩定性。其分子開關或為古老的CRISPR-Cas相關前體系統。
粉筆灰簌簌落下。裴凡生的目光掃過臺下幾十張年輕而專注的面孔。他的思維卻不受控制地滑向那片被厚重合金隔絕的地獄深淵。屏幕上那些冰冷的公式和數據,此刻在他眼中扭曲變形,化作地淵深處鉆探坑里那團暗紅色、搏動著的巨大**——EDC-079 “舊食”。分子級的吞噬與分解?極端環境適應?這些課堂上嚴謹的學術術語,在“舊食”那能瞬間將巖石融化為泥漿并吞噬殆盡的恐怖能力面前,顯得如此蒼白可笑。
“裴教授,”一個坐在前排、戴著黑框眼鏡的男生舉手,帶著探究的意味,“您剛才提到‘非標環境應力’下的群體犧牲策略。在已知的極端微生物中,是否存在…類似‘獻祭’的明確分子證據?還是僅為理論模型?”
問題精準地戳中了裴凡生思維斷裂的邊緣。獻祭?犧牲?這個詞像一把冰冷的鑰匙,瞬間打開了記憶的閘門:屏幕上冰冷的“失聯名單:總計23人”;被粘液洪流吞噬前,那名隊員拼死砸出的等離子切割槍槍管與觸手根部接觸時發出的、令人毛骨悚然的“呲呲”聲;王飛翔將自己拖離危險區時,肩甲上被腐蝕性破片撕裂的豁口…
他的手指無意識地在黑板邊緣敲擊了一下,發出輕微的“嗒”聲,動作極其自然,仿佛只是在整理思緒。鏡片后的目光沉靜依舊。
“很好的問題。”他的聲音沒有絲毫波瀾,“目前尚無直接觀測到‘獻祭’行為的分子證據。其核心在于‘生存核心基因’的激活閾值和表達調控網絡。這涉及群體內個體間的信息素梯度傳遞和受體蛋白的協同變構。一個可能的實驗驗證方向,是在模擬NES的混沌能量場中,追蹤特定保守基因(如編碼超氧化物歧化酶或伴侶蛋白的基因)在群體不同區域的動態表達譜,觀察是否存在表達量的空間極化現象…”
他流暢地闡述著,術語精準,邏輯嚴密。只有他自己知道,當他說出“能量場”、“混沌”、“極化”這些詞時,視網膜深處清晰地疊加著另一幅畫面:那份由他親手提交給EDC北極總部的、關于“舊食”被精準空投的核心證據——深井底部傳感器上,那個僅持續5毫秒、能量頻譜卻精確匹配“物質能量折躍場坍縮余波”模型的幽靈震源圖譜!那份被打上“C級(非優先響應)”標簽、無聲沉入數據庫深淵的報告!
他轉過身,拿起板擦,準備擦去剛才寫下的“極化”一詞。動作行云流水。
就在板擦接觸黑板的瞬間,坐在教室中后排靠窗位置的唐璐,心臟猛地一跳。她看著黑板上那幾個地質剖面圖的簡化符號——幾個代表深層斷層的鋸齒狀線條,旁邊標注著應力矢量箭頭。就在裴凡生轉身的剎那,她似乎看到,在那些代表最大剪切應力的箭頭尖端,被他無意識地畫上了幾個極其微小、但形狀怪異的點。不是地質圖上常見的斷層端點符號,更像…某種抽象的能量漩渦?
她眨了眨眼,集中精神再看。裴凡生已經擦掉了那個詞和旁邊的線條,黑板恢復整潔。是眼花了嗎?還是昨夜水管爆裂、跳閘黑暗、滿地狼藉和那面詭異碎裂的衛生間鏡子帶來的應激反應?她用力揉了揉額角,將注意力重新拉回投影幕布上的蛋白質結構模型。混亂的記憶碎片再次涌來,卻又模糊不清。
下課鈴尖銳地響起,打破了教室里的沉悶。學生們收拾書本,發出嘈雜的聲響。裴凡生平靜地整理講臺,關閉投影儀。他的個人通訊終端——一部看似普通的國產手機,就放在教案旁邊。屏幕始終是鎖定的黑色。
然而,就在他手指觸及教案邊緣的剎那,緊貼在他左手小臂內側、皮膚之下的微型骨導感應器,發出了只有他自己能感知的、極其細微的、如同高頻電流通過般的連續三下刺痛。
最高優先級加密信息抵達。
他面不改色,拿起教案和手機,對離得近的幾個點頭致意的學生微微頷首,步履從容地走出教室。身影消失在通往教師休息室的走廊拐角。
教師休息室空無一人。裴凡生反手鎖上門,動作快如閃電。手機屏幕在他解鎖的瞬間自動跳轉,并非尋常界面,而是一個極度簡潔的黑色窗口,中央只有一行猩紅色的加密字符標識符和不斷旋轉的沙漏圖標。
他左手拇指在手機屏幕特定區域用力一按,同時對著屏幕下方不起眼的麥克風孔,以特定頻率和節奏,清晰而低沉地吐出幾個音節組合。這是生物聲紋與動態壓力密碼的雙重驗證。
沙漏消失。一份極度簡潔、沒有任何標識的文檔在屏幕上展開,背景是冰冷的深灰色。
發件路徑:[磐巖]-[最高加密鏈路]
收件:裴凡生/PFS01
內容:
蜀中EDC分部確認于標準時[04:17]遭受毀滅性物理打擊。
設施主體結構崩塌率≥95%。人員狀態:推定全員失聯(MIA)。
打擊殘留痕跡分析(初步):
能量特征: 檢測到超高能瞬發粒子束(峰值≥1.8TeV)及伴隨的強電磁脈沖(EMP)殘留。粒子束性質:非標,混雜μ介子及重夸克簇射特征,非當前任何已知EDC或五國制式武器圖譜。指向性明顯,能量利用率異常高效(理論值>92%)。
物理痕跡: 主要承重結構呈現分子鍵層面的定向解離(非爆炸沖擊波導致的機械性斷裂),切口平滑度達到納米級(推測為某種約束態等離子體或時空相干切割效應)。
“鐵幕”核心區(地淵收容堡):
結構完整性: 遠程監控顯示外部沖擊波被深層巖體及“鐵幕”多重緩沖層有效衰減(衰減系數ξ=0.87)。核心收容區應力波動處于安全閾值內(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