乾符三年,正月二十日,護衛日夜兼程,將奧失部頭人,亦力不都以箭射使者之事,上報廣邊軍城。
廣邊鎮將沈思恭一直等待著這個消息,在護衛返回的當日,早已備下的信使,便匆匆趕往懷戎,將消息急報至陳從進。
陳從進得訊,一面下令雄平都及清夷軍做好出擊的準備,一面急遣使者,通令各部,言“亦力不都殺使,有不臣之心?!?/p>
此番用兵,其實不是什么難打的仗,媯州境內的胡部,不是什么契丹大部,集結不出成千上萬的騎兵,陳從進缺少的,不是兵力,而是足以讓諸部沒有異議的出兵理由。
陳從進在和李懷宣商議后,李懷宣調遣清夷軍兩千騎,跟隨陳從進出兵奧失部,而指揮這支騎兵的游奕使,是李懷宣二子,李旋化。
乾符三年,二月十六日,陳從進以亦力不都不服王化,箭射使者為由,正式出兵,此戰,陳從進親統雄平都步軍兩千人,清夷軍騎兵兩千騎,共馬步軍四千,出征奧失部。
紙面上的數量,只有四千人,但是實際上,為大軍運輸軍糧,草料的民夫,輔兵,全加上,足有萬余人。
在臨行前,別駕陶師琯對陳從進言道:“春耕在即,農事關乎媯州根本,今大軍出征,雖士氣高昂,但亦不可久拖,望使君速戰速決,若戰事遷延,恐生事端?!?/p>
正所謂,獅子搏兔,亦用全力,雖說這一戰,陳從進沒有調動自己可調動的所有兵力,但是亦力不都和陳從進比起來,怕是連兔子的力量都沒有。
便是滿打滿算,亦力不都最多也就能征召起一千騎兵,況且這一千騎,其訓練水平,以及裝備,都遠遠不如陳從進出征的軍隊。
其實,按理來說,只要調清夷軍的兩千騎,便足以擊潰亦力不都,但是清夷軍對陳從進而言,雖是妻家的,但是中間畢竟還是隔了一層。
三月初二,陳從進率部進抵廣邊軍城,這一戰,算起來是陳從進第一次指揮大軍作戰,雖然是打胡部,但是這怎么也算的上是自己的試金石。
身為一軍主將,總要走到這一步的,作為主帥,其本質上和軍將是有著天壤之別,三軍將士,存亡寄于一身,這種無形的壓力,讓陳從進每日皆感責任重大,不敢有絲毫懈怠。
抵達廣邊城后,鎮將沈思恭出城入營拜見陳從進。
沈思恭心中有些憂慮,當初陳從進的授意,是讓使者死在那,但是現在使者還活著,雖然不影響大勢,但是終究沒有完全依照陳使君的意思辦,沈思恭不知道陳使君會不會因此而怪罪他。
但出乎沈思恭的意料,陳從進根本沒有怪罪,反而盛贊使者勇悍,竟能從敵營中逃出,并詢問使者叫什么名字。
沈思恭連忙答道:“回使君,此人名為沈良,是末將早年間,于沙陀部中,所收容的一個孩子?!?/p>
陳從進微微一愣,隨即問道:“是沙陀人?”
沈思恭點了點頭,應道:“應是沙陀人。”
陳從進哈哈一笑,道:“國朝用人,不忌胡漢,唯才是舉,此人如此勇悍,果敢,某甚是喜愛,此番戰事了結后,便調往刺史府吧?!?/p>
沈思恭回道:“得使君看重,這是沈良之福??!”
“我陳從進不是鄭蘊瑭,不喜花草魚鳥,此生所愛,便是寶馬,寶刀,強弓勁弩,但要說最愛的,還是勇士!”
聽到陳從進這般說,沈思恭連忙道:“使君喜愛勇士,真乃我等之福。”
陳從進一愣,這沈思恭話中的意思,不就在說自己是勇士了,沈思恭此人,陳從進大體上了解過。
沈思恭,檀州人氏,祖籍是山南東道荊門沈氏,祖上于唐順宗貞元二十一年,遷居檀州,至于為何遷移,陳從進也了解的不多,好像是因為當時朝廷永貞革新失敗,沈氏受到牽連,因此遠避檀州。
而沈思恭于咸通二年從軍,到現在已經十幾年,雖然上升的速度并不快,但是畢竟是那么點家世的,說起話來,確實比較好聽些。
于是,陳從進笑道:“沈將軍之勇武,某早有耳聞,此番征伐奧失部,沈將軍可想隨軍?”
“能追隨使君,末將求之不得!”說到這,沈思恭似是情難自禁,行禮而道:“末將愿為使君,效犬馬之勞,赴湯蹈火,在所不辭!”
聽完這話,陳從進不禁想到,世人皆知,良藥苦口,忠言逆耳,但世上大部分人,就是喜歡聽好聽。
三月初三,陳從進帶上大軍,繼續朝著奧失部而去,而一離開廣邊軍城,便無大道,不過,沈思恭早有準備,當初跟隨沈良出使的扈從,便是最好的向導。
三月份,廣邊軍城外的雪,已經開始逐漸融化,雪水混合著泥土,形成了泥濘之路,行軍,確實是件苦差事。
而沈思恭心中一喜,這種情況,他也預料到了,因此,他老早就準備了一輛馬車,此時,正可獻于使君。
當沈思恭興沖沖的獻上馬車,言:““道路濘滑難行,使君宜乘車以驅,免受跋涉之勞。”
不過,讓沈思恭意外的是,陳從進拒絕了沈思恭的殷勤,反而是和軍士一同行軍,即便是滿身泥污,陳從進反而覺得心頭舒坦。
陳從進知道,平日里,言辭動聽,若無實際舉動,好聽的話,只能騙的軍士一時,卻騙不了一世,說要同甘共苦,現在你坐車,我趕路,偶爾為之尚可,次數多了,所言便難以服眾。
果不其然,全軍將士見陳從進放著馬車不坐,反而是和他們一同步行,同歷艱辛,皆交相議論。
一卒感慨道:“早就是聽聞都將仁義,換做我,肯定坐著車,那多舒坦。”
旁邊一人嘿嘿一笑道:“要換我,我都不來,就躺在府上,享受美人,美酒,豈不是更舒坦?!?/p>
而更多的軍士,則是對都將之舉,皆是贊譽之聲,一時間,軍中士氣,為之大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