皇極殿內,百官肅靜。
薛淮以孤狼般的血勇決絕,在天子面前孤注一擲,這確實遠遠超出顧衡的意料。
他不是不知道檢舉薛明章存在很大的風險,但是他有不得不這樣做的苦衷,而且他并非憑空污蔑薛明章,工部舊檔記載的種種疑點都是支撐他的底氣。
可是他怎么也想不到,薛淮竟然要和他在御前公開對質。
如今天子金口玉言,顧衡只能硬著頭皮上前,面無表情地站在薛淮的右邊。
薛淮轉身朝向他,沉聲道:“顧郎中,你彈劾先父當年營私舞弊中飽私囊,可有實證?”
顧衡清了清嗓子,緩緩道:“太和七年夏,時任揚州知府兼巡鹽御史薛公明章,上書朝廷言明夏汛之兇,奏請重修揚州沿江堤壩。陛下贊其忠直愛民之心,特命戶部、工部與河道衙門協助揚州府重修堤壩。這項工程前后歷時一年零九個月,累計征發民夫近六萬人,耗費白銀超四十五萬兩,共修筑沿江防護堤壩一百八十余里。”
他能坐穩都水司郎中這個要緊的位置,當然不是完全靠拍薛明綸的馬屁,這些數據可謂信手拈來。
“揚州作為漕運樞紐,防洪事宜歷來是重中之重,當時各部衙對揚州府的支持可謂不遺余力。堤壩竣工之日,薛公曾當眾表態大堤建成,揚州百姓將不再遭受水患之苦,然而今年夏天洪水襲來,揚州府成為受災最嚴重的地區,這不禁讓人懷疑當年朝廷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,那些銀錢究竟有沒有用到實處?”
顧衡雙眼直視薛淮,這番話其實是說給御座上的天子聽,隨即正色道:“起初我以為是洪水太過兇猛,非人力可以抵擋,大壩再堅固也經受不住沖擊。可是當我翻閱工部留存的舊檔,卻發現其中存在不少疑點。”
薛淮道:“請顧郎中明言。”
顧衡此刻已經整理好思緒,當即直言道:“工部舊檔中有明確記錄,當年揚州沿江堤壩實用石料,相較揚州府提供的預案減少至少三成,朝廷卻已經足額撥付銀兩。”
聽到此處,一些官員的神情變得凝重起來。
在這個時代,修建防洪堤壩主要依靠石料和糯米灰漿,石料減少意味著堤壩的強度會受到影響。
或許他們不懂減少三成究竟會造成多大的影響,但這至少可以證明顧衡并非妄言誣告,那么先前薛淮慷慨激昂的痛斥就有些站不住腳。
薛淮沒有急著反駁,依舊是冷峻地望著對方。
顧衡心中愈發安定,語調逐漸抬高:“我簡單復述幾條記錄,太和八年三月廿三,河道郎中李忠驗二里閘新堤,實鋪石一萬四千擔,較核定數少二千一百擔。太和八年六月十七,巡漕御史王效稟奏,瓜州段堤身較工部規制薄三尺,疑有偷工之弊。此類記錄均詳實可查,足以證明當年揚州府主持修建的沿江堤壩,存在偷工減料的問題。”
薛淮問道:“若依顧郎中所言,工部這些舊檔乃十年前所留,可是為何當初沒有任何質詢,反倒給予揚州府‘河工最善’的嘉獎?”
顧衡解釋道:“當時令尊給出解釋,石減三成以節民力,再者他親口保證石料減少三成不會影響堤壩的堅固,若有意外他愿承擔所有責任。只是誰也想不到,令尊會于六年前病逝,更想不到被令尊稱為固若金湯的揚州大壩會如此脆弱不堪。薛編修,我知你不愿相信這件事,但是你應該替那些流離失所的揚州百姓想一想,如果不能找出罪魁禍首,我等官員良心何安?”
他嘴角微微勾起,仿佛已經看到勝利的曙光。
不遠處,工部尚書薛明綸的內心非常平靜,他讓人將這些記錄整理周全交給薛淮,相信這個遠房侄兒能夠找出其中的漏洞。
薛淮仿佛沒有聽見顧衡最后那句話,他盯著對方的雙眼問道:“顧郎中,難道你不覺得工部的舊檔無法自圓其說?若是按你所說,先父在修建揚州堤壩的過程中少用三成石料,然而朝廷撥付了足額的銀兩,那么多出來的銀子去了哪里?倘若這些銀子被先父截留貪墨,上上下下那么多官員竟然視若無睹?所有人眼睜睜看著先父中飽私囊,卻無一人稟明陛下?”
此言一出,殿內氛圍陡然一變。
薛淮所言是一個非常簡單的邏輯。
既然工部舊檔證明他們知道薛明章少用三成石料,總不會在核收之后,完全不在意那些沒使用的銀子,工部的官員哪有這般大度?
眾所周知戶部和工部一直存在官員貪墨成風的問題,白花花的銀子從他們手中流過,很多人無法抵御這樣的誘惑。
當他們發現揚州府吞下一大筆銀錢,不鬧得沸反盈天才怪,怎會十年來毫無動靜。
顧衡皺眉道:“這正是令尊高明之處。雖說他沒有采購定量的石料,但是在其他方面卻多用了不少銀錢,譬如他曾以超出市價四成的價格購買糯米三千石,亦曾以三倍市價的價格收購五千根杉木,如此種種難以盡數。令尊讓人做的賬目挑不出毛病,最終核算耗費的銀錢剛好與朝廷撥付的數額相等。”
他話音剛落,武勛那邊忽地響起一個憤憤不平的聲音。
“好高明的斂財之法,真是令某刮目相看。”
眾人循聲望去,只見是鎮遠侯秦萬里。
此人性情粗疏剛直,在戰場上是一員銳不可當的虎將,依靠和草原上的韃子廝殺得來的戰功名揚天下。
他素來跟朝中文官不對眼,這兩年鬧出過不少爭端,若非看在他戰功卓著的份上,天子早就將他攆回九邊吃沙子。
也只有這樣的渾人才敢在這個場合插話。
顧衡心里頗為惱怒,雖說秦萬里仿佛為他助陣,但眼下他并不需要,相反對方橫插一腳打亂他的節奏,原本他要趁勢質問薛淮,讓對方徹底啞口無言。
便在這時,上方傳來一聲輕咳。
秦萬里倒也不蠢,知道自己犯了天子的忌諱,于是老老實實地請罪。
一個小插曲就此平息。
顧衡重振精神,望著薛淮說道:“薛編修,工部舊檔真偽可鑒,且并非一人經手。雖說已經過去了十年,但相關官員大多在世,他們都可證明那些卷宗里的疑點確有其事。我與你一樣不愿相信令尊會做出這種事,然而今歲揚州大堤被洪水沖垮,十余萬百姓受災,源頭便在當年令尊偷工減料中飽私囊!”
“如此貽害蒼生之舉,我若不知便罷,既然我發現其中蹊蹺,又怎能閉口不言?”
顧衡一股腦地宣泄出來,繼而朝向天子說道:“陛下,臣與薛明章素昧平生無冤無仇,實在是不忍看見如今的揚州府官員成為前人的替罪羔羊!”
這句話仿佛也是在訴說他的境遇,如果不揭露薛明章的真面目,他就要像那位倒霉的揚州知府一樣,被關進刑部的大牢。
無論出于公義還是私心,他都必須檢舉薛明章,即便對方是天子當初親手樹立的忠臣典范。
望著顧衡堅毅的神色,中年帝王不置可否,細長雙眸轉向至今仍舊沒有拿出有力證據的年輕翰林,幽幽道:“薛淮,你還有何話說?”
“陛下容稟。”
薛淮拱手一禮,不慌不忙地說道:“十月二十三日,臣于翰林院當值之時,收到一封匿名長信。信中內容恰與顧郎中今日所言相似,直指先父當年種種不忠之舉。臣不諱言,剛剛看到這封信的時候,臣一時間心緒復雜不敢置信,甚至因此失足落水,險些淹死在九曲河中,萬幸被好心人搭救。”
沒人知道他為何突然話鋒一轉,難道是想博取天子的同情?
中年帝王略顯不耐道:“直言。”
“臣遵旨。”
薛淮微微自嘲道:“臣委實沒有想到后續的發展會那般離奇。臣險死還生躲過一劫,還沒等臣平復心境,臣負責編撰的《太和河工考》第四卷以及原始檔案居然無端消失,那些卷宗原本能和工部舊檔互相驗證。更加詭異的是,翰林院雜役劉平順忽然跳出來,向林掌院告發是臣藏匿了那些卷宗,此事為他親眼所見。”
“你想說什么?”
“陛下,臣想說翰林院的卷宗丟失之后,工部的舊檔便成為孤本,顧郎中以此為憑證,檢舉先父營私舞弊中飽私囊,如此一來沒人可以反駁他。更巧合的是,臣身負保管卷宗之責,為了先父的身后名而銷毀那些卷宗同樣合情合理。”
薛淮沒有絲毫遲疑,寒聲道:“陛下,雖說無巧不成書,但是巧合到這種程度,實在匪夷所思!”
“以至于臣這幾日時感恍惚,仿佛臣真的做過竊據卷宗之事,仿佛先父確實貪墨了河工銀子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