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本老朱四人正在商議水師都督府一事。
這絕非尋常衙門設立,而是要在五軍都督府之外另起爐灶,單設專司海洋軍務的中樞機構。
此事一動,軍權分配必然重新洗牌——原屬兵部的水師調度權、工部的造船監督權,乃至地方衛所的海防管轄權,都要隨之調整。
更棘手的是,新機構一旦站穩腳跟,勢必要吸納勛貴、武將乃至士紳縉紳勢力,形成足以與文臣集團分庭抗禮的新力量,朝堂平衡恐被打破。
四人圍著輿圖爭論了半宿,從應天府的中樞便利談到登州的臨海優勢,從太倉的造船基礎議到天津的貿易樞紐,卻始終難下定論。
朱元璋捻著胡須沉吟,湯和緊鎖眉頭考量軍防,俞通源急得直拍大腿,太子標則反復推演利弊。
最終還是老朱一錘定音:“這水師都督府本就是那小胖墩折騰出來的,他心里定然早有計較,去問問便是。”
于是乎眾人來到了東宮太子府,卻不想還有意外驚喜,聽到了朱高熾這“海權論”。
“熾兒,繼續說下去。”老朱大大咧咧地坐在椅子上面。
這小院里面一直都放著四張躺椅,專門給兩小只和二丫頭、徐老三準備的。
太子標給了朱雄英一個眼神,后者立馬老老實實地起身,把位置讓了出來。
至于湯和則毫不客氣地坐了另外一張,以他的身份地位,當然有資格坐下。
倒是俞通源這位老將有些麻爪,還是朱高熾見他尷尬,自己起身將位置讓給了他。
“欲國家強富,不可置海洋于不顧。財富取之于海,珍珠香料、象牙寶石自遠洋而來,商船往來可充盈國庫;危險亦來自海上,倭寇海盜、外邦覬覦皆從浪濤中現身,稍有不慎便會禍及沿海。”
朱高熾開口就引用了鄭和的經典名言,“我國朝水師戰無不勝,寶船巨艦可震懾四方,既能開辟新商路,將絲綢瓷器遠銷異域換取真金白銀,又能以武力平定海疆,讓蠻夷不敢輕易窺伺。”
“是以握海洋者得天下財,失海洋者受天下禍,唯有以水師為盾、貿易為矛,方能在驚濤駭浪中護國安邦,取無窮之利。”
老朱與太子標聽后微微頷首,眼底掠過對未來的期許。
湯和摩挲著掌心老繭,想起當年在浙東抗倭時的艱難,如今倭國成了囊中之物,那些曾讓水師頭疼的海島,竟成了潛在的財源。
俞通源則盯著案上海圖,手指無意識劃過琉球群島,盤算著若在此設寨駐兵,商船往來能省下多少護衛成本。
海洋于他們確是陌生領域,可倭國的銀礦、硫磺、漆器已堆滿應天府庫,這實打實的收益比任何說辭都有說服力。
他們雖不懂洋流季風,卻清楚征服一地便能得一地之利——眼下的白銀只是開始,待海禁解除,江浙的絲綢、江西的瓷器順著航線出去,回來的恐怕就是數不盡的金銀、香料,甚至是從未見過的奇珍。
這般前景,讓習慣了陸戰思維的老將們,也不得不重新掂量海洋的分量。
朱高熾話鋒一轉,聲音逐漸拔高。
“所以國朝必須得傾瀉資源大力發展水師,戰船要造得更大更堅,火炮要鑄得更利更猛,兵士要練得更精更強。否則一旦水師疲敝,遠洋艦隊無力遠航,沿海衛所守不住海疆,海外諸國便會漸漸窺破虛實。”
這句話就是開口定下基調。
大力發展水師是大明接下來的戰略國策。
“當他們發現曾經敬畏的天朝上國,連自家海疆都護不住,連遠道而來的商船都保不了,那份恭順便會悄然瓦解。”
“蠻夷向來畏威而不懷德,見大明疲軟虛弱,定會收起朝貢的姿態,或截留商隊,或勾結海盜,甚至效仿倭寇犯邊。”
“屆時,不僅海外財富斷絕,沿海百姓再遭涂炭,連大明積攢的威嚴也將蕩然無存。”
這并非是朱高熾杞人憂天,因為歷史上的大明就做過這樣的事情。
除了東海之外,大明還瀕臨南海,尤其是永樂年間,在安南被大明征服郡縣為交趾后,大明王朝的觸角就成功延伸到了交趾以及南海等地!
交趾都司的設立,讓大明得以掌控紅河三角洲的航運樞紐,暹羅、滿剌加等國的朝貢船隊絡繹不絕,南海航線的貿易稅一度充盈國庫。
結果宣宗廢置交趾撤軍安南,致使大明因此喪失了南洋海權。駐軍一撤,交趾舊地復叛,紅河三角洲的控制權旁落,滿剌加等藩屬失去屏障,漸遭暹羅窺伺。
最直接的變化,那就是自仁宣起南洋諸國鮮少再有入明朝貢的,他們也慢慢對大明失去了恭順之心。
安南后黎朝視大明宗主國為無物,仗著大明撤軍后的權力真空,屢屢出兵入侵占城、老撾,蠶食周邊土地。
而大明王朝卻因為內憂外患——北邊要防備蒙古,內部要整頓吏治,早已失去大規模遠征的財力與兵力,結果就是只能派遣使臣前去申飭警告,文書往來卻如石沉大海,毫無用處!
南洋諸國見此情景,更看清了大明的衰弱。滿剌加不再遣使,爪哇中斷貿易,連遠在蘇門答臘的舊港宣慰司也漸失控制。
曾經“萬國來朝”的盛景不再,朝貢貿易的船隊絕跡于南海,大明在南洋的影響力,隨著撤軍的腳步徹底崩塌,也徹底丟失了南洋海權。
當然,這個時空的大明,一切都還沒有發生,所以還來得及。
所以朱高熾現在要做的,就是盡可能地提高水師在帝王將相心中的地位,要讓朝堂上下看清,水師不是可有可無的輔助,而是與邊軍同等重要的國之利刃;要讓文武百官明白,遠洋貿易帶來的財富,能遠超陸地稅賦;要讓手握權柄者知曉,控制海疆才能穩固宗藩,守住財富來源。
唯有讓水師的重要性深入人心,才能在資源分配、政策傾斜上獲得支持,為日后的海洋布局筑牢根基。
老朱捋了捋胡須,眼中不斷閃爍著精光。
海權二字,如同一顆投入靜水的石子,在他心中漾開層層漣漪。
這是他執掌天下十多年來頭次聽聞的新鮮道理,卻被小胖墩說得鑿鑿有據。
從倭國的金銀到南洋的香料,從沿海的安寧到外夷的敬畏,樁樁件件都與這海權脫不開干系。
雖未曾親見遠洋巨浪,可他憑著帝王的敏銳,已從字縫里咂摸出其中分量——這東西,怕是比邊疆的城墻更能護佑大明的長久。
“熾兒,這水師都督府,設在何處比較好?”
老朱直接開口詢問道,并且命人取來了一張堪輿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