洪武十八年的寒風裹挾著細雪掠過長江,卻吹不散棲霞鎮工業區蒸騰的暖意。
當兩小只策馬抵達棲霞鎮工業區時,震耳欲聾的機杼聲、此起彼伏的吆喝聲,裹挾著糯米糍粑的甜香撲面而來。
目之所及,青磚灰瓦的廠房鱗次櫛比,煙囪里升起的裊裊白煙在半空交織成云,宛如一幅流動的市井長卷。
八萬流民的涌入,讓這片曾經荒草叢生的江畔灘涂煥發出勃勃生機。
琉璃坊內,坩堝在青磚灶臺上燒得通紅,匠人們裹著浸水麻布,用長柄鐵鉗夾起琉璃原料,在火舌間反復炙烤、拉伸。原本渾濁的琉璃液在高溫下逐漸透亮,經吹管塑形、雕花刀細琢,一面面鑲嵌著纏枝紋的琉璃鏡在木架上泛著七彩光暈,映得整個工坊光影流轉。
水泥窯旁,二三十座饅頭狀的土窯正吞吐著濃煙,窯工們赤著膀子將石灰石與黏土的混合物鏟入窯口。待燒透的原料冷卻,另一組工人便揮舞著鐵錘將其敲碎,倒入石磨反復碾磨。灰白的水泥粉末簌簌落下,裹著熱氣在工坊里彌漫,混著遠處傳來的號子聲,化作一曲工業時代的粗糲歌謠。
制糖棚內蒸騰著甜膩的霧氣,二十口大鐵鍋呈雁陣排列,沸騰的糖汁在灶火上翻涌成金色浪花。女工們手持木耙,將甘蔗汁中的雜質一遍遍撇出,再用自制的黃泥層層吸附糖液中的色素。當琥珀色的糖漿緩緩注入陶模,老匠人用竹片輕輕點出吉祥紋樣,空氣中浮動的香甜幾乎凝成實質,引得圍觀孩童踮腳張望。
街道上,挑著擔子的小販高聲叫賣著熱氣騰騰的炊餅,孩子們嬉笑追逐,清脆的笑聲回蕩在街巷之間。
朱高熾勒住韁繩,望著眼前熱火朝天的景象,眼中滿是欣慰:“英哥兒,你看這棲霞鎮,如今是不是與數月前大不相同?”
他抬手示意羽林衛退下,與朱雄英并肩緩行,“先前這八萬流民蜷縮在京城外的窩棚里,饑寒交迫,朝不保夕。若不是這工業區,他們恐怕很難熬過這個冬天。”
這句話只是一個引子而已,目的在于繼續教育朱雄英。
畢竟朱雄英可是未來的大明皇帝,也是朱高熾最好的兄弟,他當然不希望朱高熾繼續受困于儒家那一套東西,成為一個不知民間疾苦的傀儡天子,被儒生文臣所左右。
所以,教育皇長孫,這是一項長期且艱巨的任務。
只要一有機會,朱高熾就會舉起鐵錘猛砸朱雄英的思想鋼印!
此刻朱雄英目不轉睛地看著眼前的一切,只見一名身著嶄新棉衣的年輕漢子正推著裝滿貨物的獨輪車走過,臉上洋溢著滿足的笑容。
“高熾,這工業區為何有如此魔力?”朱雄英忍不住問道。
朱高熾輕笑一聲,伸手拍了拍他的肩膀:“這其中的關鍵,就在于‘就業’二字。”
“百姓有了工作,就有了穩定的收入,能吃飽飯、穿暖衣,日子自然也就有了盼頭。”他指著不遠處的琉璃廠,繼續說道,“就拿這座琉璃廠來說,我們自己培養出了技藝精湛的師傅,教導流民燒制琉璃鏡,這些原本只會種地的百姓,如今也能做出精美的琉璃鏡,銷往各地。”
“可是高熾,為什么不直接給他們糧食和衣物?這樣不是更省事?”朱雄英疑惑地問道。
“授人以魚,不如授人以漁。”朱高熾語重心長地說,“直接施舍只能解一時之急,卻無法讓百姓真正擺脫困境。只有讓他們掌握一門手藝,擁有自食其力的能力,才能從根本上改變命運。”
“而且,百姓通過勞動獲得報酬,不僅能滿足自身需求,還能購買其他生活用品,這樣一來,集市繁榮了,商賈也愿意前來,整個地方的經濟就盤活了。”
說話間,二人已來到琉璃廠門前。
朱高熾一眼瞧見正在搬運琉璃瓦的王二狗,他身上的棉衣雖然補丁摞補丁,卻洗得干干凈凈,精氣神十足。
“二狗!過來聊聊!”朱高熾喚道。
說起來,朱高熾認識王二狗,也頗有意思。
這家伙腦子靈活,進了琉璃廠后沒幾天,就學到了不少真東西,成了廠里匯報上來的標桿。
朱高熾親自面見了他們,將其晉升為棲霞鎮工業區的正式工人,王二狗當時感動得痛哭流涕,抱著小胖墩的大腿就不肯撒手,被小胖墩一腳給踹了出去。
王二狗聞聲回頭,看清來人后,激動得差點扔掉手中的琉璃瓦:“哎呦,是小胖殿下!還有長孫殿下!”
整個棲霞鎮,誰不知道,這工業區可是大明皇長孫朱雄英與大明胖殿下朱高熾的產業。
換句話說,這兩位小殿下,就是他們這八萬流民的救命恩人!
王二狗立刻放下手中東西,沖上來就想抱大腿,被朱高熾沒好氣地踹了一腳。
這個沒皮沒臉的東西!
朱高熾笑問道:“二狗,我且問你,在這工業區做工,可還滿意?”
王二狗連忙點頭,臉上笑開了花:“滿意,太滿意了!”
“以前在老家,一年到頭辛苦種地,也只能勉強糊口。遇上災年,連飯都吃不上,只能自己出來討飯,把救命糧留給婆娘和孩子。要不是工業區收留了我們,一家人恐怕早就餓死了。”
他擦了擦額頭上的汗水,繼續說道:“現在好了,我在琉璃廠學手藝,每天能掙二十文錢,廠里還管一頓午飯。婆娘在紡織廠做工,也有收入。孩子能吃飽飯,聽說咱工業區馬上要辦學堂了,到時候孩子還有機會讀書習字……這日子,以前想都不敢想!”
王二狗如今是琉璃廠的正式工人,待遇也是直線上升,所以他立刻回了一趟家,將婆娘孩子都給接了過來。
放著這么好的日子不過,還種什么地啊?
朱雄英聽得入神,心中感慨萬千。
平日里,東宮先生們教導的都是四書五經、治國之道,講的是仁義禮智信,是如何修齊治平。
可眼前的一切,卻讓他看到了另一種治國之道——原來讓百姓安居樂業,不一定要靠嚴刑峻法,也不一定要靠滿口仁義,只要給他們一條生路,一個自食其力的機會,就能讓一個地方繁榮起來。
朱高熾似乎看出了他的心思,語氣溫和地說:“英哥兒,治國就像治水,堵不如疏。百姓不是草芥,而是國家的根本。只有讓百姓富足,國家才能長治久安。”
“我們建工業區,不僅是為了賺錢,也不只是為了安置流民,更是為了探索一條新的道路——一條讓百姓有活干、有錢賺,讓國家繁榮昌盛的道路。”
“可是高熾,這樣做會不會有人反對?那些儒生文臣,他們會愿意看到百姓過得這么好嗎?”朱雄英憂慮地問道。
畢竟是大明皇長孫,朱雄英的眼光見識遠非尋常可比,這句話可謂一語中的。
士紳縉紳貪婪成性,早就盯上了棲霞鎮工業區,想要從中分一杯羹。
“變革之路,從來都不會一帆風順。”朱高熾目光堅定,“但只要是對百姓有益、對國家有利的事,就值得去做。士紳商賈若能順應潮流,與百姓互利共贏,自然再好不過;若是妄圖阻撓,我們也不是好惹的。”
這一點,朱高熾并沒有多說什么,其實他就等著那些士紳縉紳發難,好趁機將其給一網打盡!
“英哥兒,你看這棲霞鎮,不過數月時間,就變成了繁華的工業區。”
“假以時日,若大明各地都能如此,百姓富足,國庫充盈,何愁天下不太平?這,就是經濟治國之道的魅力所在。”
朱雄英若有所思地點點頭,“經濟治國”這四個字被他銘記于心。
將來做了皇帝也要像高熾一樣,為百姓謀福祉,讓大明王朝更加繁榮昌盛。
夕陽西下,余暉灑在棲霞鎮工業區,為這片充滿希望的土地鍍上了一層金色的光芒。
正當這個時候,康鐸卻急匆匆地趕了過來,臉色很是難看。
“殿下,糧食那邊出事了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