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這仗還能這么打?”
這個聲音,在一眾名將心中不約而同地響起。
這些身經(jīng)百戰(zhàn)的名將,望著殿中輿圖上蜿蜒的海岸線,突然發(fā)現(xiàn)征戰(zhàn)半生的認知被徹底顛覆——跨海作戰(zhàn)與陸地征伐竟能如此天衣無縫地銜接,以倭國為跳板的鉗形攻勢,如同在遼東棋盤上落下一枚石破天驚的妙子。
傳統(tǒng)征戰(zhàn)思維里,跨海作戰(zhàn)與陸戰(zhàn)向來涇渭分明,可朱高熾竟要以倭國為跳板,將海戰(zhàn)成果化作陸戰(zhàn)的致命鉗形攻勢。
這完全顛覆了他們對戰(zhàn)爭的認知!
然而,以徐達、李文忠等人的戰(zhàn)略眼光,自然不難看出,小胖墩這計策可行性極大!
老朱手指驟然收緊,渾濁的眼底泛起狼性的光芒。
自登基以來,他無數(shù)次在輿圖前推演如何蕩平遼東,卻始終被地理屏障與后勤困局所掣肘。
按照老朱的設計,大明想要收復遼東,唯有恩威并濟,不操兵革,和平收復。
遼東殘存的北元勢力雖然仍然強大,但是在元順帝逃亡漠北之際,遼東地區(qū)元朝的各個勢力已經(jīng)處于各自為政,一個個搖身一變成了小軍頭,互相內(nèi)訌相爭的局面。
比如元丞相也速以余兵遁往大寧,遼陽行省丞相也先不花駐兵開原,洪保保據(jù)遼陽,王哈喇不花占據(jù)復州,劉益屯兵得利贏城,高家奴聚平頂山,各部多至萬人,少則不下數(shù)千人,互不統(tǒng)屬。
這些遼東小軍頭雖有“互為聲援”之名,實際內(nèi)斗不止。
然而,也正是這些擁兵數(shù)千至萬余的小軍頭,看似一盤散沙,實則如同刺猬,強攻反而會逼得他們抱團。
所以老朱決定以軍事力量為后盾,招撫各部勢力,分化瓦解,這是當前形勢下的最佳策略。
此外,就是考慮到高麗這個首鼠兩端的東西,如果明軍集中兵力向北討伐遼東的殘元勢力,難保高麗不從明軍的背后捅刀子。
基于這種種考量,老朱這個大戰(zhàn)略家,綜合當時的局勢,先行招撫,力圖在遼東獲取一個軍事橋頭堡,再以此為基礎,招撫和清剿并用,并斷絕高麗與北元殘余勢力的聯(lián)系,軍事政治雙管齊下才是統(tǒng)一遼東的正確選擇。
于是乎老朱針對遼東,開始了一系列漫長的布局。
洪武四年七月,大明正式設立定遼都衛(wèi)指揮使,以馬云、葉旺為指揮使,率明軍從山東登萊兩地渡海而來在遼南金州登陸,正式將軍事力量的觸角伸入遼東大地。
洪武五年十一月,遼沈之地基本收復和平定,使明軍在遼東站穩(wěn)腳跟。
可是直到洪武七年,在遼東的明軍也僅有二三萬之眾,即使建立了遼東都司,所控制人口也不過十萬左右。
反觀這個納哈出,其所轄勢力軍民達到三十多萬之數(shù)。
同時,北元政權封納哈出為開元王,試圖讓納哈出為北元賣力好復辟元朝統(tǒng)治。
因此在遼東都司初設時,明軍不得不對納哈出采取了守勢。
雖然大明朝廷一直對納哈出進行招撫,但納哈出卻不理不睬,據(jù)不投降,并且攻遼南之心不死,對遼陽至遼南明軍不斷騷擾,馬云與葉旺堅壁清野、開拓衛(wèi)所,跟納哈出打得有來有回。
然而問題在于,明眼人都看得出來,大明想要徹底收復遼東,唯有慢刀子割肉,時間少說都還得等個近十年,至于投入的錢糧兵力,更是難以計算!
沒辦法,遼東局勢復雜,又是戰(zhàn)略要地,即便是老朱這位大戰(zhàn)略家,也不得不做出這般決策!
可是誰能想到,小胖墩這個看似莽撞的出兵決策,竟藏著如此精妙的連環(huán)殺招?
先打掉倭國,需要耗時幾年?
一年完全足矣!
再迫使高麗臣服,需要耗時幾年?
以倭國為跳板,半年就夠了!
至此,戰(zhàn)略包夾已成,將海戰(zhàn)成果化作陸戰(zhàn)的致命鉗形攻勢,納哈出還能如何抵抗?
兵部尚書唐鐸突然一拍大腿,驚呼道:“妙啊!以海外夷國為緩沖帶,既減少我軍補給壓力,又能借高麗地勢形成戰(zhàn)略包圍,這才是真正的‘以夷制夷’!”
他這句話,成功打破了大殿內(nèi)的沉寂,也給眾人解開了心中的迷霧!
戶部尚書郭允道捋了捋胡須,頗為興奮地開口道:“若是有倭國與高麗提供后勤補給,我軍便可避開山海關至遼西的漫長險路,糧草軍械直抵遼東腹地!如此一來我王師可以源源不斷地進駐遼東之地!”
“登萊海運本就比陸路省時三成,若再加上倭國港口中轉(zhuǎn),后勤損耗至少減半!屆時百萬石糧草可源源不斷輸送前線,納哈出縱有十萬鐵騎,也不過是甕中之鱉,冢中枯骨!”
道理很簡單,先前朝廷之所以不愿意大動干戈,是因為將糧草輸送到遼東實在是太困難了。
也就是劉益歸降了大明,其控制的遼南地區(qū)與山東隔海相望,距離較近,非常有利于明軍從登萊跨海登陸,基于渤海內(nèi)海的性質(zhì),進行海上后勤運輸?shù)碾y度也遠比從中原沿山海關、走遼西一線的陸路要容易的多,否則大明連個在遼東立足的橋頭堡都沒有!
但是按照小胖墩的計策,現(xiàn)在多出了倭國與高麗這個補給之地,大明還怕什么糧草運輸?
老朱深吸了一口氣,來到近前凝視著朱高熾的目光里,終于褪去了最初的質(zhì)疑,取而代之的是審視獵物般的銳利:“高麗親元百年,世子聯(lián)姻、貢賦不絕,如今表面向我稱臣,實則暗通納哈出。”
“你且說說,如何讓這墻頭草徹底倒向大明?如何讓它乖乖入局?”
高麗與元朝關系可不簡單,契丹還在的時候,高麗向蒙古臣服,并且正式地與蒙古在政治上結為兄弟,并且規(guī)定高麗每年需要向蒙古交一定的貢品,后面蒙古征服了高麗,并且扶持一個親信世子登上了高麗王位,雙方就此進入了蜜月期,一直聯(lián)姻不斷,所以高麗內(nèi)部存在親元派系。
隨著大明強勢崛起,夾在兩大勢力間的高麗王朝,如同風中秋葉般搖擺不定。
這個曾與蒙古聯(lián)姻百年、血脈相融的藩屬國,此刻將“兩端外交”玩弄得爐火純青——同時向大明與北元同時稱臣,左右逢源首鼠兩端。
老朱當年之所以不大規(guī)模攻打遼東納哈出,就是因為考慮到了這個高麗。
現(xiàn)在,好像有了不一樣的選擇!
朱高熾隨手在倭國堪輿圖上一點,赫然正是對馬海峽,笑道:“若能控制倭國港口,我大明水師便可直插高麗腹背,只要囤積重兵于此威懾即可,看高麗君臣還敢不敢陽奉陰違!”
“事實上,待倭國平定,高麗必如驚弓之鳥,不戰(zhàn)自降!”
“畢竟他們的北元蠻爹,現(xiàn)在可沒功夫救他們!”
此話一出,大殿內(nèi)先是一寂,隨即爆發(fā)出轟然大笑。
這個時候的北元,應該稱為殘元了!
早就被大明王師給徹底打殘了!
別說救援高麗,他們連出兵的勇氣都沒有!
好!好個釜底抽薪!殘元自身難保,哪還有余力護這高麗!”
老朱大笑著拍了拍小胖墩,心里已經(jīng)有了決斷。
“既然如此——”
“何人愿掛帥出征,踏平倭國、蕩平遼東?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