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榆木桌上,那把雕刀泛著溫潤的光。刀身纏著暗紅絲線,刀刃上細細的豁口,是爺爺七十年來留下的印記。
小時候,我總愛趴在工坊的門檻上,看爺爺雕木頭。他戴著圓框老花鏡,枯瘦的手指握著雕刀,木屑像雪片般簌簌落下。一塊普普通通的桃木,在他手里漸漸有了形狀:有時是威風凜凜的門神,怒目圓睜;有時是憨態可掬的彌勒佛,笑口大開。每一刀下去,木屑紛飛間,仿佛都有故事流淌出來。
“爺爺,你怎么能刻得這么好?”我仰著小臉問。爺爺停下手中的活計,用圍裙擦了擦刀,笑道:“這雕刀啊,是有靈性的。你得順著木紋走,就像順著自己的心。”說著,他把雕刀遞到我手里。刀身冰涼,卻又帶著爺爺掌心的溫度。
那把雕刀,承載著爺爺的一生。聽父親說,爺爺年輕時,是這方圓百里最有名的木雕師傅。誰家娶媳婦要雕龍鳳床,哪家蓋新房要刻梁上花,都得請爺爺去。最風光的時候,爺爺的工坊里堆滿了訂單,學徒就收了十幾個。
可時代變了,機器雕刻漸漸取代了手工。爺爺的工坊越來越冷清,學徒們也都散了。但爺爺依舊每天早早起來,擦拭他的雕刀,在那一方小小的工坊里,繼續著他的木雕。有人笑他固執,他只是摸摸胡子,說:“機器刻出來的,沒魂兒。”
那年冬天,爺爺病了。躺在床上的他,還念叨著工坊里未完成的活兒。我偷偷跑進工坊,拿起那把雕刀,想替爺爺完成那個還沒刻完的壽星像。可我的手太笨,一刀下去,本該是壽星額頭的地方,卻多了一道深深的刻痕。
“讓爺爺來。”不知什么時候,爺爺拄著拐杖站在門口。他顫巍巍地坐下,接過雕刀。那一刻,仿佛所有的病痛都消失了,他的眼神專注而明亮。雕刀在木頭上游走,不一會兒,那道失誤的刻痕,竟變成了壽星臉上的一道笑紋。
“雕壞了不要緊,”爺爺說,“重要的是,別丟了這顆匠心。”
爺爺走后,那把雕刀傳到了我手里。我開始跟著父親學木雕,從最基礎的打磨開始,一點點體會爺爺當年說的“順著木紋走”。每當遇到困難,我就握著雕刀,仿佛能感受到爺爺的手在指引我。
如今,我也有了自己的工坊。門口掛著爺爺留下的牌匾,上面“匠心坊”三個字,是爺爺用刻刀一筆一劃刻出來的。那把雕刀,依然擺在老榆木桌上,泛著溫潤的光。它不僅是一把雕刀,更是爺爺留給我的,關于堅持、關于熱愛、關于匠心的傳承。
我知道,只要這把雕刀還在,爺爺的故事,就永遠不會結束。
刻刀上的薪火
春去秋來,工坊外的老槐樹又添了十道年輪。我握著爺爺的雕刀,正在雕琢一座大型浮雕——《百子鬧春圖》。細密的木屑落在青石板上,恍惚間,仿佛又看見爺爺戴著老花鏡,坐在藤椅上,一邊哼著老戲,一邊打磨著手中的木料。
這天午后,一位西裝革履的商人走進工坊,目光落在陳列架上的作品上,嘖嘖稱奇:“這些手藝,放到拍賣會上,怕是能拍出天價!您考慮過批量生產嗎?我提供機器和資金,保證能讓您賺得盆滿缽滿。“他從公文包里掏出合同,推到我面前,紙頁上的數字晃得人眼暈。
我輕輕撫摸著雕刀上暗紅的絲線,搖頭婉拒:“機器能復制形狀,卻刻不出溫度。“商人聳聳肩,留下名片離去。窗外的蟬鳴聲突然變得聒噪,我望著未完成的浮雕,幾個孩童的面容總也刻不出心中所想。
深夜,工坊的燈光在雨幕中顯得格外昏黃。我對著圖紙反復琢磨,手中的雕刀卻不聽使喚,在木料上劃出一道突兀的劃痕。煩躁間,雕刀“當啷“掉在地上,刀刃磕在青磚上,崩出一個細小的缺口。
恍惚間,我仿佛聽見爺爺的嘆息。記憶如潮水般涌來:十二歲那年,我偷偷用雕刀削鉛筆,結果讓刀刃卷了口。爺爺沒有責罵,只是連夜點起油燈,將雕刀在油石上細細研磨。“刀就像人,受傷了要好好養。“他布滿老繭的手握著我的手,一下又一下,教我如何磨刀。
我顫抖著拾起雕刀,翻出爺爺留下的油石。煤油燈的光暈里,刀鋒與油石摩擦出細微的火花。一下,兩下,隨著刀身重新泛起光澤,我忽然想起爺爺說過的話:“雕刻時卡了殼,就去聽聽木頭的聲音。“
我走到木料堆前,閉上眼睛,輕輕叩擊每一塊木料。當指節落在一塊老樟木上時,沉悶的回響仿佛在訴說歲月的故事。靈感突然如泉涌,我重新拿起雕刀,順著木紋的走向,將劃痕化作孩童手中飄揚的絲帶。
這件事過后,越來越多年輕人走進工坊。他們有的是藝術學院的學生,有的是被短視頻吸引而來的愛好者。我開辦了木雕體驗課,手把手教他們握刀、下刀。當看到他們第一次刻出完整的圖案時,眼中閃爍的驚喜,就像當年的我第一次握住雕刀。
有個叫小夏的女孩讓我印象深刻。她患有輕微的手部顫抖,卻執意要學木雕。起初,她刻出的線條歪歪扭扭,不少人勸她放棄。但我想起爺爺的話,將那把承載著歲月的雕刀遞給她:“別著急,慢慢來。“
三個月后的展覽會上,小夏的作品《破繭》震撼了所有人。一只蝴蝶從粗糙的繭中掙脫,翅膀上的紋理細膩得仿佛能感受到生命的顫動。她紅著眼眶說:“握著這把刀,我能感覺到木頭在和我對話。“
如今,工坊的墻上掛滿了學員的作品。陽光透過雕花窗欞灑進來,在木頭上投下斑駁的光影。那把雕刀依舊擺在老榆木桌上,暗紅絲線已經褪色,但刀刃依然鋒利。它見證著匠心的傳承,也見證著,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,總有人愿意慢下來,用雙手,雕刻出有溫度的時光。
刻刀里的星河
梅雨季來臨時,工坊角落的樟木箱突然滲出褐色水漬。我撬開銅鎖,發現爺爺生前的手稿已被潮氣洇濕,泛黃的宣紙上,半幅《山海百獸圖》的設計稿正蜷縮在霉變的邊緣。指尖撫過圖紙上遒勁的筆觸,忽然觸到夾層里掉出的信封,褪色的信箋上只有一行小字:“若遇困局,可往徽州尋老友。“
高鐵穿行在皖南青山間,我攥著雕刀的手心沁出薄汗。徽州老宅的門環叩響時,一位白發蒼蒼的老婦人顫巍巍打開門,看到我手中纏著紅絲的雕刀,渾濁的眼睛突然泛起淚光:“老周的刀,終于等到傳人了。“
穿過掛滿竹雕的天井,我在西廂房見到了臥床的程老爺子。他枯瘦的手指摩挲著雕刀,喉間發出沙啞的笑聲:“當年你爺爺用這刀,在紫檀木上刻出了會轉的水車。“說著,他從枕下摸出個錦盒,里面躺著半塊刻著祥云紋的墨玉,與我家祖傳的玉牌嚴絲合縫。
原來,爺爺和程老爺子年輕時曾是木雕行的“雙子星“。六十年代,他們受委托雕刻故宮修復用的窗欞,卻因一場意外的火災,在火場里為搶救設計圖失散。爺爺帶著半塊玉牌遠走他鄉,而程老爺子留在徽州,耗盡畢生心血復原著殘缺的圖紙。
“你看這個。“程老爺子讓孫女推開雕花隔扇,滿墻的《山海百獸圖》臨摹稿躍入眼簾,每一幅都標注著不同年份,“你爺爺設計的百獸,不是死物。“他指著其中一幅奔鹿圖,“鹿角要順著風的方向,獸瞳里得有光。“
我在徽州一待就是三個月。程老爺子教我“以刀代筆“的訣竅,在月光下演示如何用刀尖挑出毛發的飄逸感。某個深夜,我在臨摹麒麟時,雕刀突然在木料上打滑,劃出一道歪斜的痕跡。正要懊惱,卻聽見程老爺子的咳嗽聲從身后傳來:“記得你爺爺怎么化敗筆為神來之筆嗎?“
我盯著劃痕,忽然想起《百子鬧春圖》里那道變廢為寶的絲帶。鬼使神差地,我將刀勢一轉,讓劃痕化作麒麟踏云的軌跡。當最后一刀收勢時,月光恰好落在獸瞳上,那雕刻出的琥珀色圓點,竟像是活物在凝視人間。
回到工坊那天,小夏帶著學員們正在嘗試“盲刻“——蒙眼觸摸木料紋理,再憑感覺下刀。“老師,木頭真的會說話!“她掀起眼罩,手中歪歪扭扭的木牌上,樹皮的疙瘩變成了笑眼。我想起程老爺子說的“匠人要聽得懂木頭的呼吸“,眼眶不禁發熱。
深秋,故宮博物院的專家突然造訪。他們捧著程老爺子修復的《山海百獸圖》殘卷,激動地說:“這就是失傳半個世紀的皇家造辦處密稿!“展覽籌備期間,我帶著爺爺的雕刀和程老爺子的墨玉,走進了故宮的修復室。當雕刀觸及百年紫檀,我仿佛聽見兩代匠人的心跳,在木料深處共鳴。
開展那天,展廳中央陳列著完整的《山海百獸圖》屏風。陽光透過窗欞,在麒麟的鱗片上流轉,在鹿群的犄角間跳躍。人群中,我看到程老爺子坐著輪椅,正顫巍巍地撫摸展柜玻璃。他轉頭望向我,渾濁的眼睛里,倒映著雕刀下永不褪色的星河。
刀痕里的千年回響
展覽結束的那個深夜,故宮修復師老陳抱著個檀木匣子找到我。匣子里躺著把銹跡斑斑的青銅雕刀,刀身上隱約可見饕餮紋,“這是修繕養心殿時從地基里挖出來的,“老陳壓低聲音,“經過碳十四檢測,距今已有千年。“
我戴上手套握住刀柄,一股寒意順著掌心蔓延。恍惚間,眼前浮現出模糊的畫面:燭火搖曳的工坊里,一位身著短打的匠人正對著月光打磨青銅器,他身旁的案幾上,擺著半卷與《山海百獸圖》極為相似的圖紙。
“想不想做次大膽的嘗試?“老陳眼中閃爍著興奮的光芒,“用古代技法,復刻這把青銅雕刀的工藝。“我們聯系了程老爺子和小夏,組成了一支特殊的團隊。小夏負責3D掃描建模,程老爺子憑借經驗復原古法鍛造流程,而我,則要用爺爺的雕刀完成最后的雕刻工序。
鍛造青銅的過程遠比想象中艱難。我們在郊外搭建起仿古窯爐,按照古籍記載調配銅錫比例。當第一爐青銅溶液注入模具時,高溫的熱浪中,我仿佛看到千年前的匠人也在同樣的火光里揮汗如雨。開模的瞬間,新鑄的青銅雕刀帶著暗紅的余溫現世,卻在冷卻后出現了細密的裂紋。
“古法講究'天人合一',“程老爺子拄著拐杖,用放大鏡仔細觀察刀身,“你們看這裂紋走向,像不像雷擊過的古樹?“他顫巍巍地拿起爺爺的雕刀,“試試順著紋路雕刻,把缺陷變成特色。“
我深吸一口氣,將雕刀輕輕貼上青銅表面。刀鋒劃過之處,裂紋竟如藤蔓般自然延伸,逐漸勾勒出一只振翅的玄鳥。小夏舉著攝像機驚呼:“這紋理變化,和我們掃描的宋代青銅器一模一樣!“
正當我們沉浸在喜悅中時,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雨沖垮了窯爐。等我們冒雨搶救時,新鑄的雕刀已經被泥漿掩埋。我發瘋般地扒開泥土,卻摸到一個堅硬的異物——那是塊刻著甲骨文的龜甲,字跡里填滿朱砂,赫然是“匠心永繼“四個字。
龜甲的發現驚動了考古隊。專家們連夜趕來,經過鑒定,這塊龜甲來自商代,而上面的文字,與我們復刻的青銅雕刀有著驚人的聯系。“或許,這就是匠人的傳承密碼,“帶隊的教授推了推眼鏡,“從商代到現代,跨越千年的對話。“
這件事很快傳遍了圈子。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加入我們,有人研究古籍里的失傳技法,有人用現代科技解析傳統工藝。我們在工坊旁建起了“匠心博物館“,爺爺的雕刀、程老爺子的墨玉、千年青銅刀和商代龜甲,共同陳列在玻璃展柜里。
某天,一個外國留學生在留言簿上寫道:“我終于明白,為什么你們的匠人總說'刀有魂'。這些跨越時空的刀痕,分明是匠人們寫給未來的信。“看著這句話,我望向展柜里泛著微光的雕刀,突然想起爺爺說過的話——順著木紋走,就像順著自己的心。
而今,這條路早已超越了簡單的技藝傳承。它更像是一條隱秘的紐帶,將古往今來所有執著于匠心的人串聯在一起。每當夜深人靜,我仍會握著雕刀,在木料上輕輕游走。刀痕交錯間,我仿佛聽見千年的時光在低語,看見無數匠人的身影在火光中重疊,共同守護著那份永不熄滅的熱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