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是匯款單,上面寫著七塊五毛錢呢。”
一旁有人眼尖,看見陸奇手里匯款單上的數字。
此話一出,旁人紛紛涌到陸奇身邊,都想看看匯款單是什么樣的。
“奇哥兒,真拿到稿費了!”
“奇哥兒,給我看看匯款單長撒子唄?”
也有鄉親問:“這匯款單咋用?拿出去就能花嗎?”
“不是,聽說得拿著這個匯款單到郵政銀行兌換。”
見熱情難卻,陸奇匯款單給他們過目:“四叔,你看看,沒啥不一樣,和普通的匯款單沒啥區別,就是上面的字不太一樣。”
那四叔小心翼翼雙手接過薄薄的一頁紙,仔細端詳,當看到匯款人一欄寫著“川省日報”時,一副“牛逼”“厲害”的模樣。
隨即《川省日報》的匯款單在他們手上小心翼翼的傳來傳去。
悄然之間,作為一個登上省城日報的作家,陸奇在鄉親們心目中的地位和威望更高。
是個有真本事的讀書人!
陸奇則打開報紙,在二版找到自己的作品和名字,滿意的點點頭。
剛要收起報紙,陸大軍滿臉笑意走到面前,伸手接過報紙:
“奇哥兒,報紙借我看看,拜讀大作。”
陸奇看了李全達放在地上的另一個裝著報刊的包裹,心中恍然:村里每周的報紙,隨著郵遞員一起送達!
村長很快找到陸奇的名字和作品,開始品讀。
陸奇趁機打開信紙,模板如同《科學文藝》此前的信一樣。
倒是在末尾,回信之人鼓勵陸奇多多創作,如果有更多相關稿件,請繼續投給他們。
落款為席問舉。
陸奇隱約之間覺得名字有點熟悉。
他看完信,匯款單重新回到手中。
鄉親們圍在陸大軍的身邊,聽他朗讀陸奇的大作。
此前默看不做聲,看不見內容的鄉親們慫恿他朗讀,讓大伙一起聽。
村長不愧是軍人出身,中氣十足,聲音抑揚頓挫,聲勢十足。
一千五的字數,花了不到十分鐘的時間讀完,仍有些意猶未盡的陸大軍感慨萬分的看著陸奇:
“奇哥兒,不愧是我東山村第一聰明人!大才啊!”
心中對村里這個后生更加看重!
鄉親們對此深表贊同。
“奇哥兒,你真厲害!”
陸大軍之所以如此,是因為文章的內容。
文章的內容很簡單,將當下的改革開放與歷史中的商鞅變法、張居正變法結合,旗幟鮮明的支持改革。
“哪里哪里。”陸奇擺擺手,嘴角已到耳根,“前些日子正好在報紙上看到有人討論改革,所以結合歷史寫了一篇稿子,僥幸過稿。”
陸大軍將報紙折好,還給陸奇。
陸奇正要離開,卻被李全達喊住:“陸大,等會再走,我有話問你。”
陸奇不明所以,見郵遞員不再出聲,只好等待。
等人走完,李全達才從包裹里另外取出兩封信:“給,是報社的信。”
陸奇有點蒙圈。
他怎么也沒想到,達叔的心思如此細膩,等沒人后才拿給他!
陸奇看到信封薄薄的厚度,心想或許這是退信?
“謝謝達叔!”陸奇感受到李全達的善意,拉著他的手,“走,今晚上我家吃飯。”
---------------------
回到家里,陸奇再次獻寶似的展示匯款單:“爺爺,麼麼,我的作品登上《川省日報》!看,這是我的匯款單,還有報紙!”
“明天我上街取錢,到時候給你買好吃的。”
與李全達打過招呼的兩老人聽到這個好消息,激動得顫巍巍分別接過匯款單和報紙,一邊看一邊淚眼婆娑。
《科學文藝》他們不知道是啥雜志,但是《川省日報》在老人的心目中是權威的存在。
能在該報紙上刊登,了不起!
自家孫子果然長大成人,能擔起養家重任了!
由于家里沒有肉菜,小老太只好多加了一碟川省泡菜。
李全達沒有在意,熱飯熱情比他吃干糧好太多了,何況還有兩杯小酒。
飯后,輔導功課時,幾個小孩對匯款單非常好奇,翻來覆去的看。
于是,陸奇干脆給他們布置一道數學作業:
一位作者一天能寫一篇稿子,一篇稿子能賺七塊錢稿費,請問該作者一個月能賺多少稿費?
小亮很快算出答案:210塊!
“哇,奇哥,你一個月能賺的好多錢撒!這可以買多少冰棍撒。”
然后,下一道題目出現:
已知一條冰棍八分錢,請問一個月的稿費能買多少條冰棍。
小學生們算出答案后,眼睛全都一閃一閃的亮晶晶。
最后,陸奇給他們布置了一篇作文:
假設他們有210塊錢,他們想怎么用?
小學僧一副“奇哥,我錯了”的神情。
--------------------
第二天,陸奇走了六七公里山路來到羊石鎮兌換稿費,并買了一斤豬肉。
晚飯時,小老太太埋怨他買多了,讓他好好攢錢還債,并將炒好的一些豬肉收起,等小學僧們過來時,分他們嘗試。
陸奇給每人買了一只冰棍后,第一次見識到小學僧們的學習效率!
激勵法,果然有用!
等到九點左右,小老頭從外面回來,對孫子說:
“今天去各家走了一圈,與他們聊了還錢的事,分出個輕重緩急。等月底先還一些急迫的。”
陸奇點點頭,轉身回屋再寫一篇才休息。
到了5月7號,李全達再次送來兩封厚厚的回信。
一個是《蓉城晚報》,一個是《山城晚報》。
兩篇文章就是陸奇說的現實結合歷史的套路,畢竟太陽下沒有新鮮事。
兩篇文章貢獻12塊錢稿費。
當時,在場的村民全都震驚了。
陸奇的作品一次在兩家報紙上刊登,這才學不用多說!
陸奇將錢取回來后,全部上交。
小老頭給他留了去省城的路費,湊夠20塊還了部分欠債。
連續在報紙上刊登文章,陸奇已經被村里人視為大作家。
陸大軍更是直接登門求教:如何帶領東山村發家致富。
陸奇只能按照后世的一些經驗給出答案。
特色種植、外出務工、要有一技之長等等。
因為東山村四周繞山,交通不便。
沒有得到答案,并不影響陸大軍把三份報紙放在村公所重點展示。
聽說,他上鄉里或者去開會,與人交談的話題只有一個:
我們東山村出了一位大作家,接連在各大報紙上發表作品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