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來稟告的太醫身形一顫,伏在地上,頭也不敢抬地低低應了一聲:“是。”
太醫心里門清,這件事終歸是他們太醫院的人辦事不利。
承啟帝中毒他們竟然一點都沒察覺出來。
若不是如今承啟帝到了病入膏肓的時候,太醫們還不會往這個方向去想,不過這事真論起來也怪不得他們,實在因為太子的身子一向很差,年關那時候又常有病痛,后被先帝踹到了心口的位置,如今還能活著都已經很不容易了。
誰也沒覺得太子的虛弱有什么不對勁的地方。
可如今再一瞧他的脈象,和先帝的近乎相差無幾,那就多少有點問題了。
總不至于兩個皇帝剛好都得了一模一樣的病吧?
這幾率未免也太小了點。
況且——
先帝能說是年紀大了,或者是吃丹藥吃的,可承啟帝正值壯年,又沒服食丹藥,總不至于也患上了和先帝一模一樣的病吧,這顯而易見就是被下了毒。
一種殺人不見血,卻能夠長久侵蝕人身體的毒藥。
當然,緊隨其后的是另一件更為緊要的事。
如果承啟帝的身體有問題,那么就代表著先帝的身子同樣有貓膩。
如果真是如此的話,那先帝的死豈非更有蹊蹺?
太醫將頭伏得極低,緊緊屏住呼吸,生怕泄露一點,惹得承啟帝龍顏大怒。
盡管這位新登基的承啟帝自太子時期,在朝廷中就是出了名的寬厚溫和。
可一旦涉及自己的身體,他還能像往常一樣冷靜嗎?
太醫就連大氣也不敢出一聲,生怕為自己和妻小招來了禍事。
無人說話,偌大的宮殿顯得極為空寂,時下雖然已是初春,卻仍然有料峭的寒意,皇后避免承啟帝病中感染了風寒,便令宮人內侍們將四下的窗欞緊閉。
連著數日服藥,殿內一陣清苦濃郁的藥味。
羅漢榻上的檀木案幾上放著一尊鏤金雕鳥獸蟲魚花紋的香爐,一縷縷輕薄的煙霧從香爐中溢了出來,香氣彌漫,悄無聲息地蓋住了這滿殿清苦的藥味。
殿內莊肅,四下布置了數盆四季海棠點綴,臨近窗欞的幾盆也不知道是不是宮人偷了懶,沒有用心去澆水,花瓣有些發蔫,瞧著就一蹶不振,病殃殃的。
這樣極小的一點變化,常人無人在意。
沉默良久,承啟帝忽地出了聲:“能認出來這是什么毒嗎?可有解法?”
太醫身形顫得更厲害,低聲道:“恕微臣無能,暫時看不出這是什么毒。”
他行醫多年,還是頭一次見到這樣的毒。
太醫院的其他太醫們也都沒見過,一時怕是不能給陛下解毒。
太醫自然清楚自己的這番話立不住腳,生怕自己的命就這么沒了,又急忙補了幾句:“陛下恕罪,臣回去之后一定苦翻醫書,三日之內定找出解藥給您。”
他神情稍稍肅穆了幾分,沉聲道:“若是找不到,臣就提頭來見!”
要是真到了這種地步,希望陛下看在他主動就死的份上,饒恕他的妻小吧。
對于能不能找到解藥,太醫并沒有抱著太大的把握。
三日的時間實在太短,他又不知道這是什么毒,尋找起來哪有那么容易呢。
可這種時候他必須如此說,也只能如此說。
一陣重重的咳嗽后,傳來,承啟帝溫和不失笑意的嗓音:“愛卿,起吧。”
他咳得臉色發白,卻還有閑心逸致地開了個玩笑,“朕瞧著有那么嚇人嗎?愛卿的臉色怎么這樣難看,哈哈你且放心去找吧,就算找不到朕也不怪你。”
說話間,又牽扯來一陣咳嗽,宮人適時上了杯熱茶,承啟帝抿了一口,整個人才算舒服了許多,抬眼看向太醫,“生死有命,這些年朕早就看開了。”
“去吧。”
太醫聽著這番話,簡直淚盈滿眶,他何曾有幸,居然能夠遇到這樣的陛下?
一時間鞠躬盡瘁,死而后已的心都出來了。
難怪那些大臣們都盼著承啟帝登基,這要換做先帝,一家子都可以收拾上路了,就像倒霉的劉太醫,先帝才不管你委不委屈,說殺你全家就殺你全家。
太醫再次跪謝承啟帝,方才退下。
承啟帝目送著太醫離開殿中,直到他的身影出了門再也看不見時,臉上的笑容才霎時間淡了下來,往后靠了靠,神色陰翳地思索著究竟是誰給他下的毒。
看樣子,他被下毒時間絕對不短,否則身體不會衰敗成這個樣子。
承啟帝之前一直以為自己身體的虛弱是因為挨了先帝那一腳,為此曾經深深地怨恨著他,如今才知道自己的身體和先帝其實沒有太大關系,甚至他和父皇都成了局中人而不自知,這時候免不了又后知后覺地想起先帝曾經待他的好。
承啟帝和先帝有過一段極好的父子情。
那時候的日子可真好啊,母后還活著,弟弟們年紀還小,先帝是真的很疼他。
只是——
隨著歲月變遷,很多事也避免不了地發生了一些變故。
不過想想也是,世事怎么可能都如自己期望中的一樣呢?
他和先帝走到父懷疑子,子怨恨父這個地步,真要說的話兩個人都有錯。
承啟帝在心里唏噓了好一陣子,很快便又將注意力轉移到了中毒這件事上。
自己和父皇一旦都倒下,得利會的是誰?
太子的腦海中立刻浮現了好幾道的身影,楚王、齊王、魏王等等都有可能。
楚王雖然已經死了,卻不能代表他沒有做過此事,因為承啟帝一旦倒下去,得利的人勢必會是楚王這個除卻他之外,最年長的王爺,只可惜楚王死了,一切線索都斷了。
楚王對外宣布的死法是摔入御花園中淹死。
畢竟被臣子殺了這件事一旦傳揚出去,勢必會令一些大臣心神浮動,對皇族的權威來說是個極大挑釁,二是為了不讓裴宴書成為言官們口誅筆伐的對象。
承啟帝從皇后那里聽到了真相。
楚王言語間對九娘多有不遜,因此行之才憤而出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