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糧種?”
宏豐帝一臉疑惑,細細查看了地上的土豆、紅薯。
這東西是糧種?怎么看怎么不像,朕活了幾十年,怎么從來沒見過?
“趙愛卿?”
“陛下,這的確是糧種。這是土豆、這是紅薯,是高產糧種。”
宏豐帝一愣,糧種,高產?
高產糧種?這就是趙清虎之前提到的高產糧種?
“愛卿,這---”
“陛下,是土豆、紅薯。”
“畝產如何?”
“至少兩千斤吧!”
紅薯、土豆這東西,一畝地三四千斤輕輕松松,趙清虎怕把宏豐帝嚇到,給了個中不溜的數據。
“爹,我問過了,那些農戶說,這土豆、紅薯很好種,一畝地三四千斤沒問題。”
三郎撇了撇嘴,自家老爹啥都不懂,瞎說一通。
他都打聽過了,這兩種糧種,畝產很高。
宏豐帝瞪大了眼珠子,下意識看向了趙清虎,農事的事情,他只信任趙清虎。
趙清虎狠狠瞪了一眼三郎,兔崽子,嘴巴就是快。
“陛下,種的好的話,三四千也不是問題。”
“爹---”
“你閉嘴。”
喝退了三郎,趙清虎這才對宏豐帝道:“陛下,這土豆、紅薯的確是高產糧種,只是保存沒有小麥、稻谷容易,即便是北方,冬天寒冷,保存到來年春天已經是極限了。”
做成紅薯粉,土豆粉,倒是可以多保存一段時間。
趙清虎記得,印第安人有一種原始的保存土豆的辦法,把土豆揉搓踩踏,讓里面的纖維破裂,曬成半干,可以保存兩三年。
這種辦法可以推廣,若是能保存上兩三年。
種上一畝地土豆,收兩三千斤,足夠養活一家人。
“如此高產的糧種,無怪乎,趙愛卿會提議建立糧倉,托底糧價,這是為了防止谷賤傷農。”
宏豐帝不愧是御極幾十年的皇帝陛下,很快就意識到了很多問題。
“陛下,請!”
引著宏豐帝入了山莊大廳,杜真很快就帶著人,把一株荔枝樹抬了上來。
只是,對比糧種,宏豐帝對荔枝樹的興趣已經不大。
“愛卿啊,咱們還是說說那土豆跟紅薯吧。”
“陛下,東坡居士有言,日啖荔枝三百顆,不辭長作嶺南人,我們邊吃邊聊。”
“也好!”
孫公公親自動手,從荔枝樹上摘下來荔枝。
趙清虎也沒藏著掖著,原本他是打算在暖棚內種植好了,有了確切的畝產數據,再上報朝廷。
如今讓宏豐帝碰到了,自然沒必要隱瞞。
不管是土豆還是紅薯,都是能大面積推廣的。
特別是西北、遼東,還有云貴川的山地,都能種植。
若是有玉米就更好了,這東西耐旱。
雖然畝產沒有土豆、紅薯高,可一些常年干旱少雨的地方,十分適合種植。
宏豐帝聽了趙清虎的介紹,激動難耐。
盛世,他大淵朝的盛世終于要來了。
小冰河期雖然恐怖,但是,有了這些高產糧種,一旦全面推廣,糧食產量將會大大提升。
至于趙清虎說的,吃多了紅薯不僅放屁多,而且還燒心。
都要餓死了,誰在乎這個?
這土豆、紅薯好歹是糧食,總比樹皮、觀音土好吧?
吃了荔枝,趙清虎準備在暖棚內直接育種。
宏豐帝來了興趣,也要跟著。
趙清虎沒種過土豆,不過,育種他還是懂得。
紅薯他種過,育種紅薯也會。
直接用堆肥的肥料,混合草木灰,堆積在一起,成為一個肥堆,再把紅薯一根根插上去,鋪上一層稻草就行。
至于三郎帶回來的紅薯藤,趙清虎也沒浪費,雖然不知道能不能扦插重新生根發芽,他還是種植在了暖棚內。
宏豐帝雖然每年也會做做樣子,春耕的時候,扶一扶犁,可是真正的農事他一點不懂。
看著趙清虎,指揮幾個老農干活,感覺十分新奇。
“紅薯生長期長,一般三四個月才能成熟,暖棚內要保持溫度,別給凍死了。土豆生長期短,兩三個月就能收獲。”
算算時間,若是暖棚內能一直保持溫度適宜,年前土豆就能挖一批出來,紅薯亦然,只要結了果子,沒長成熟又不是不能吃。
玻璃工坊內,每天的玻璃產量不小。
趙清虎是為了給南王他們時間,才沒有把玻璃大量釋放出去。
也只有大淵皇家銀行總部的四層樓建筑,才用上了玻璃,其他地方都沒換呢。
不得不說,看著那四層建筑上,通透的玻璃,上到王公大臣,下到販夫走卒,都不得不贊一句,不愧是大淵皇朝第一銀庫,就是奢華,竟然用琉璃當窗戶。
趙清虎還要留在莊子上幾天時間,等到土豆、紅薯都育苗成功后再回京城。
宏豐帝也想留下,可孫公公提醒了,還有政務要處理呢。
無奈,宏豐帝帶著一籮筐荔枝回去了。
荔枝摘下來,三天就要變味,趙清虎倒是在暖棚內,能吃上半個月新鮮的。
------
李成府邸內,幾個鹽會的人,一個個臊眉耷眼。
“右相提到了大淵皇家銀行,還特意叮囑我要關注,這其中是否有深意?”
在右相府邸,碰了一個軟釘子,李成回到自家府邸,細細回味右相的話語,察覺到了一絲異常。
“大淵皇家銀行?”
“沒什么奇特之處,無非是皇家自己開的錢莊!”
“他們鑄造了金幣、銀幣,還能辦理存儲業務,聽說存銀子有利息,一百兩銀子,一年的利息是五錢銀子。”
百分之零點五的利息,低的可怕。
但是,對比存錢在錢莊,還需要付錢,大淵皇家銀行給存儲用戶利息,的確是破天荒第一次。
李成皺眉,給儲戶利息?
那皇家銀行如何盈利?
“不對勁,皇家銀行給儲戶利息,那他們如何盈利?”
“皇家銀行有借貸業務。”
“什么?”
李成猛然站了起來,借貸?
皇家要做借貸?
“壞了,壞了,皇上要動刀子了。”
借貸啊,只要是讀書人,誰不知道,當初王安石變法,重點就是民間借貸。
而他們,靠著借貸,兼并土地,多少年了啊?
一旦荒年,誰家土地不要多上幾百上千?